前不久,绵阳市游仙区信义镇仙山村的几位村民,在清理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屋后的排水沟时,意外发现一处被泥土掩埋的唐代摩崖造像。
这处新发现的文物被专家评价“具有重大文物价值”,目前已经得到有效保护。
意外发现:
屋后山坡隐藏的古代文物
此次发现的唐代摩崖造像,位于绵阳市游仙区信义镇仙山村6组,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屋后的连山石上。
村民杨光旭介绍,活动中心屋后的山坡泥土垮塌,导致排水檐沟堵塞。3月30日上午,他和村里的几位老人对檐沟附近山坡的泥土进行清理时,发现了一块连体石。考虑到泥土堆积量大,就组织挖掘机进行清理。当泥土清理完毕后,三龛精美的造像就出现了。
发现仙山摩崖造像的地方
仙山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是曾经的“神水寺”遗址所在,因一块石雕龙头有山泉水不断流出而得名。当地村民说,早年曾有人在附近挖出类似的“石雕小菩萨”,这次发现的摩崖造像,大家怀疑“可能是文物古迹”,就及时报告给了村干部,并很快上报了当地政府。恰在此时,村里有年轻人得知后,将发现的造像拍摄成图片、视频发在社交平台,引起各界关注。
游仙区及绵阳市文物部门得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专家到现场踏勘,初步认定为唐代摩崖造像,要求当地积极采取措施予以保护,确保文物安全。4月2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专家前来勘查,进一步确定此次发现的三龛造像的年代为唐代早期临近中期,保存状况较高,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
现场探访:
从唐代走来的摩崖造像
5月21日上午,记者走进游仙区信义镇仙山村,实地探访新发现的仙山摩崖造像。
此次发现的三龛摩崖造像,雕刻在屋后的连山石上,距地面约60厘米,每龛间隔在一米以上,造像的规格、体量不一,大部分保存较好,有个别造像的局部有破损。三龛造像题材均为佛教人物,线条简约而不失细腻,人物面庞圆润、神态清晰,部分人物的衣饰皱褶清晰而飘逸。
在三龛造像中,1号龛宽约100厘米、高约80厘米,为圆弧拱顶,内龛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下方中间雕刻吉祥花卉环绕的炉台,两侧雕刻有神兽,但略有破损。在外龛两侧,分别雕刻一金刚,神态与形态栩栩如生。
2号龛宽约140厘米、高约110厘米,内龛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神态各不相同,保存相对完好,龛台下方两侧雕刻神兽。外龛两侧各雕刻一金刚,身体四周祥云环绕,局部略有破损。
3号龛宽约100厘米、高约85厘米,龛内中间雕刻一坐在莲花台上的佛,两侧各雕刻一菩萨,站立在莲花台上,下方两侧雕刻神兽,中间是一中空的三足炉台。龛内两壁,也分别雕刻有造像,体量较小。
村民说,在市区文物部门前来查看后,当地就采取了有效措施,在四周安装了挡墙、监控,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安排专人巡逻守护,确保文物安全。
保护利用:
将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了解到,对此次新发现的文物,文物部门将其命名为仙山摩崖造像,列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并将按程序登记并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在唐代,四川地区佛教文化盛行,普遍临近交通要道。游仙区信义镇仙山村,北临古蜀道,东临古魏城通往盐泉县的古道,在两条古道附近区域有北山院摩崖造像、石堂院摩崖造像等,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山摩崖造像分布
据绵阳市文物部门相关人员介绍,此次新发现的仙山摩崖造像,不仅丰富了绵阳魏城及相近区域的历史文化,也为研究盛唐时期古绵州地区佛教文化与石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专家勘查后表示,将力争将仙山摩崖造像纳入大蜀道游径规划。仙山村党总支书记尹明虎称,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村两委将结合乡村振兴的推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将仙山摩崖造像打造成乡村旅游景点。
记者:张登军 唐云峰 文/图/视频
来源:涪江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