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到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茶马古道,从青山抱古城、古都望千年到焕发新生的现代都市……散落于中华大地的一座座古韵小城,看似风格各异,却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与传承。
去年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推出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首次以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地理变化为背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单位,探寻其历史文化、营城智慧、独有格局、特色风貌,讲好文脉赓续的故事,对“何以中国”作出回答。今晚(5月10日),历史文脉的触角就将延伸至一座西南小城——四川会理,看蜀韵滇风何以连绵千年、流光溢彩。
会理,地处四川省最南端,金沙江北岸,与云南省隔江相望,是两省交界处的一个交通要冲。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在《史记》中提及一条古道,它便是从成都平原出发,穿越云南,最终通往南亚的“蜀身毒道”。会理就是这条古道由川入滇的重要节点。早在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在这里设县建制,始称“会无县”。正是源于这里是“川原并会”之地,历史上的会理虽几经更名,却始终离不开一个“会”字。
明朝初年时,会理古城修建军事卫城。“土为金,砖为银”,在城墙的夯土墙外包裹上墙砖,当地俗称“金包银”。砖石间以石灰、糯米浆等作为黏合剂,增强了城墙的坚固性和防御性,很好地应对了南方的潮湿气候,城墙的使用年限得到极大延长,可以屹立百年不倒。古城连接内城与外城的北门城楼——“拱极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是古城中建筑年代最久的建筑。城门上镌刻着“永固北辰”四个大字,寄托了历史上当地军民对中央王朝“江山永固”的企盼。
随着明朝卫所制度和中原移民的迁入,会理成为一个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融合之地。会理辖区面积仅有4527平方千米,现有居民包括汉族、彝族、藏族、回族、傣族等35个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县级行政区之一。也正是因为文化的交流融合,会理的火锅也不同于热辣的川式火锅,反而更接近北方的铜锅涮肉,应该是旧时中原移民带来当地的。
如今,会理的知名度正持续攀升,2023年,会理接待游客525万人次,平均每个会理人要接待13个外来客。这座原本隐身山间的小城,为何变身热门旅游目的地?还有哪些宝藏惊喜不为人知?
5月10日18:20,锁定央视综合频道(CCTV-1),跟随《文脉春秋》,去天府之南、彩云之北,会会这座“很会的”千年古城。
记者:任琳
来源:四川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