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闫雯雯
山地,有着“生物多样性的摇篮”美称,它是水源和土地的保护者,关系食物和水资源的供给;山地的光照、热量、水分、土壤、生物等元素相互协调、平衡发展,形成一个稳定、可持续的生命共同体,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排名第二的四川,山地地貌面积占到了全省面积的74.2%。而在四川的科研院所中,有这么一群科学家,他们或驻扎在山中,或常前往山中科考,用自己的方式,见证、记录、守护着四川山中的生物多样性。
扎根“蜀山之王”13年 传播科学技术守护生态
贡嘎山被称为“蜀山之王”。独有的短水平距离内高海拔落差,让贡嘎山形成了干旱河谷—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的完整山地植被垂直带,拥有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吸引着许多各领域的科学家前来科考研究。
冉飞对于贡嘎山生态的研究,当属经验丰富的。他已经在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贡嘎山站)工作了13年,当下是该站的副站长。这些年间,他和同事们用仪器记录下了贡嘎山上水分、土壤、气象、生物等生态要素数据,倚靠大山做研究的他们,也利用着自己的知识,为贡嘎山的生态保护作出了诸多贡献。
冉飞在进行科研工作
在贡嘎山当地推广天麻种植,就是冉飞和同事们工作的其中一项。贡嘎山站的多年工作活动,让冉飞在“朋友圈”了解到当地居民常常会上山挖采野天麻补贴家用,而令他担忧的是,不少居民在近年表示能挖到的天麻越来越少,个头也越变越小了。
“天麻人工种植在我国已经有成熟的技术,能不能在这里推广呢?”于是,为了保护当地的野生天麻资源,避免天麻在该地区消失导致负面的生态影响,冉飞申请了甘孜州科技局经费,在海螺沟开展天麻适宜种植模式及推广示范,期望通过传帮带等模式,扩大人工天麻的种植,减少对野生天麻的需求。
贡嘎山当地居民种植天麻
随后,冉飞团队向当地居民赠送了与天麻共生的密环菌及天麻种子,并手把手传授技术,成功发展了10户农户开展天麻仿野生栽培。令他欣喜的是,现在他在“朋友圈”已经再没看到有当地居民发出“上山挖天麻”的号召了。
冉飞在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进行科普讲解
除了“天麻工程”,冉飞还在日常的科普工作中强调保护贡嘎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警示公众保护野生动植物;通过多渠道宣传,劝导公众不要随意采挖野生动植物;协助海螺沟景区管理局成功申请科普基地,以便更好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工作;在海螺沟灾后重建中,协助制作科普展示牌和审核宣传资料。
保护贡嘎乃至地球的生物多样性 为人类留下“一次机会”
对于为什么要保护贡嘎山乃至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冉飞认为,这其实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为人类留下一次拯救自己的机会。
“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就基本始于海南发现的一株野生稻,屠呦呦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则提取自黄花蒿。这都预示着,未来人类在做一些关乎生命存亡的研究时,答案可能就藏在某个物种中,它消失了,那人类就失去了破解谜题的机会。”他感慨道。
而这些年,身处贡嘎山中的冉飞,切身感受到了这座“蜀山之王”中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与其保护有着密切联系的人和事都在向好发展。
冉飞在贡嘎山中
首先是山中各类动物种群的变化。冉飞回忆,刚到贡嘎山站工作的那几年,他见得最多的动物就是鸟类,但随着 2017 年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升级为 5A 之后,能见到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就逐渐多起来,除了鸟类之外,他在海螺沟周边还见到过岩羊、野猪、白腹锦鸡、早獭、小熊猫等等。而他初到时很少看到的藏酋猴的种群数量也增加了,“现在它们不仅敢接近人,甚至还敢抢游客的包。”
当地人对贡嘎山中生物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采挖保护植物、盗猎事件越来越少,“贡嘎山地区名贵药材和野生动物比较多,之前当地人多有进山挖取中草药,比如贝母、重楼、天麻等,现在仍有少数人进山采野菜和中草药,但数量要少太多了。”
此外,冉飞还看到,各级政府、行业部门对于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多。例如,贡嘎山周边建有甘孜州博物馆、贡嘎山自然资源博物馆、贡嘎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展示馆展示和陈列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展品。保护区管理局除了运营展示馆外,还有公众号、视频号介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知识,并制作了与贡嘎山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图书与纪录片。
走到山中去 见证川西北生物多样性
也有一些科研工作者不能扎根山中做研究,但他们也对保护、研究山中的各类生物仍充满热情,常常抱着这样的理念:“不能住进高山,就到山里去。”
四川省农业特色植物研究院就有一个小团队,团队的四个年轻人,结伴走向高山,研究高原植物。四个年轻人给自己的工作组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叫做“花花草草小队”,不仅代表着团队里的两个女生和两个男生,还代表着他们守护的就是川西高原的花花草草。
“花花草草小队”成员在巴郎山调查玉龙蕨
团队中的“小花”唐霄铧小时候生活在米亚罗,加入团队之后,让她有机会回到了阔别20年的出生地,背上行囊穿行在川西北的山野间探访美丽的花花草草。
在植物界,有一个笑话是这么说的:“远看像讨饭的,近看像逃难的,一问是植物调研的。”
“花花草草小队”成员在四姑娘山调查杜鹃花
四姑娘山的亮叶杜鹃
“花花草草”们在调研的路上,感受过多种高原反应,头疼、乏力、喘不上气、半夜起床狂吐;穿越过川藏线和地震灾区那曲折狭窄,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悬崖的山区公路;到过人迹罕至的山谷,爬过看不到顶的山峰,到过一望无垠的草原,爬过此起彼伏的山原;有时烈日当头,有时暴雨浇灌,偶尔还会遇到飞雪冰雹,就算晴朗的天气出行,也极有可能半途风云突变;有时天不亮出门,有时大晚上到一个新地方找不到住处。
巴郎山的玉龙蕨
辛苦倒是其次,找到目标植物才是更艰巨的工作。
四川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区之一,植物数量众多,很多群落的小生境多样、物种丰富,想要找到某一种目标植物,必须练就“火眼金睛”。团队里的另一朵“兰花花”被称为“幸运女王”,就是因为长着一双能够找到目标植物的眼睛,能够从一大堆杂草一般的植物里,一眼就发现目标。
藏在花丛中的地榆
“我记得我们去找地榆的时候,都已经要无功而返了,结果车在返程路上开到一半,她冲着路边十米外的草丛中看了一眼,就大叫停车停车。果然,在一大堆其他植物中,有一棵纤瘦的地榆。”唐霄铧介绍,如今这棵地榆仍旧生长在研究院里,供大家进行研究。
从一路磕磕绊绊找不到具体地点需要参考他人资料,到脑子里有了一幅川西北地图。“花花草草”们对于四川生物多样性的理解随着脚步丈量土地越多,越发深刻。
不论是贡嘎山站的科学团队还是“花花草草小队”,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四川山地的自然之美和生物之丰富。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科研人员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珍视,也看到了科学研究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们共同加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列中来,为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尽一份力。(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封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