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以召开“新春第一会”为标志,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吹响了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冲锋号角。
把双城经济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牵引的提法,同样出现在四川的表述中。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全省经济工作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
2023年已接近尾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这一年的建设成效如何?
“今年以来,重庆掀起狠抓‘一号工程’高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成势见效。”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高健在日前召开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论坛暨成果发布会上如是表示。
实际数据也佐证了高健的观点,今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5.91万亿元,同比增长6.2%、高于全国同期1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6.5%、较上年末增加0.1个百分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示意图。
加快构建“一体两核多点”新格局
12月5日,广安市岳池县经开区,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在川首个项目开工。这个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生产基地建成后,有望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
“园区为渝企落户规划了‘重庆园’,在这里发展更有信心。”希尔安公司负责人说。如今,广安和重庆合川正携手打造“广安—合川医药大健康产业园”,以产业基础、研发创新等实力,吸引川渝乃至全国药企入驻。
广安与重庆的“携手”,正是川渝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布局的生动体现。今年以来,川渝加快构建“一体两核多点”新格局,持续推动重庆西扩、成都东进,全力推进成渝中部地区崛起。
锚定目标,川渝笃行实干、动作频频:
5月,四川出台支持川中丘陵地区自贡、遂宁、内江、资阳四市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快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意见。同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印发。
6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10个合作平台全面启动,3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提速建设。
7月,重庆印发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9月,《广安融入重庆都市圈2023年度工作要点》印发,着力推动广安加速融入重庆都市圈。
……
随着川渝两省市的“双向奔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加速起势。一组亮眼的数据跃然纸上,今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5.91万亿元,同比增长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万亿元,同比增长8.5%;重庆、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6.8%。
248个标志性重大项目加速推进
成渝中线高铁安岳东制梁场项目现场。资料图
走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工程成渝中线高铁安岳东制梁场,混凝土罐车源源不断地把混凝土运至台位上进行浇注。
“安岳东制梁场主要承担着成渝中线9标箱梁预制及架设548孔等施工任务,目前已完成18孔箱梁预制工作。”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样是成渝中线,隶属于项目三标的铜梁区玄天湖大桥首个水中墩日前顺利浇筑完成。
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的缩影。
截至9月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48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853.5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84%,超时序进度9个百分点。其中,80个重大项目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开江至梁平高速公路项目在建现场。资料图
分领域来看,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项目1—9月完成投资1719.7亿元,占248个项目完成投资比重超60%,年度投资完成率78.1%。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宜宾港铁路集疏运中心建成投用,成宜高铁已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开江至梁平高速公路项目土建整体形象进度完成99.38%,完成总工程量81.25%。
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项目高速推进,1—9月完成投资962.2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92.6%。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项目完成整体进度88%;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智能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创建项目土建工程基本完工,等待验收;宜宾锂电产业项目等33个项目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今年年初,重庆召开“新春第一会”,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随后又出台《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全面部署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
来自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的消息,截至11月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年度重大项目共完成投资1721亿元,44个项目新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约2200亿元。
双城经济圈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
四川-重庆地区辐射安全监管跨区域合作协议签署现场。资料图
《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司法协作框架协议》签署现场。资料图
12月9日,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联合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四川省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首次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3)》,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成绩单正式“出炉”。
《报告》显示,2022年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为113.2,较2021年增长6.1个点。分领域来看,9个分指数中有8个实现正增长。
其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改革开放协同推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8个指数均实现正增长。文化旅游融合联动受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出现下降。
《报告》预计到2023年结束,双城经济圈一体化指数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指数得分有望突破120。
当天,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监测平台”发布了《高频大数据分析报告》,对双城经济圈人口流动、商圈消费、景区旅游、园区用工、就业创业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根据《报告》,川渝两地人口整体呈现持续净流入态势,今年以来趋势更加明显。2022年,川渝两地人口净流入2.1亿人次,较2020年增长28.4%,2023年仅前三季度人口净流入就达2.8亿人次,超过了过去三年每年的全年量。同时,川渝间人口流动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川渝人口与周边省市、东部沿海地区往来更为频繁。
同时,在商圈、景区旅游方面,“跨省打卡”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1—9月,成渝商圈互访客流量2804.4万人次,同比增长49.3%,较2020年增长24.6%。川渝5A级景区日均到访人次达23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31.4%。川渝互游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前9月的互游人数已远超往年全年水平。
专家:构建高质量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竞争力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按照‘两中心两地’的目标要求,要建成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重要战略支撑和关键枢纽作用。”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易小光表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支撑能力仍有待加强,需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构建高质量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
为此,易小光研究员提出四条建议,包括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率先开展与东南亚、南亚地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合作,扩大国际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空间,成为国际合作的先行示范区等。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说,加快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特色,协同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成为产业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等。
争取国际性链主企业和供应商在川渝地区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RCEP、西部陆海新通道作用,深化与东盟、南亚地区的合作。同时,推动沿线地区自贸区协同开放,形成点、线、面开放格局。还要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打造国家战略支撑地。
此外,易小光研究员还建议,争创一流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高端要素资源。同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服务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记者:李茂佳
编辑:文康林
来源:封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