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川渝石窟,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下半阕”。尤其四川境内的石窟寺分布广泛、数量众多、题材多样、特色鲜明,是中国南方石窟和中晚期石窟的典型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近年来,四川不断加强石窟寺考古研究和保护力度,持续推进石窟文化遗产融合发展,悉心呵护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推动石窟艺术代代相传。
巴中石窟。四川省文物局供图
强保护
推进立法保护石窟宝藏
四川有2134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总量居全国第1位。为更好保护这些历史瑰宝,近年来四川不断加大保护力度。
安岳石窟,以唐代造像的宏伟和两宋造像的精美著称。记者9月中旬在安岳石刻圆觉洞南崖以及千佛寨等地看到,石窟附近的危岩体进行了加固。安岳毗卢洞的紫竹观音雕像,以前每逢大雨,雨水就会侵蚀造像。如今,这里搭建了临时支护棚。在巴中,水宁寺摩崖造像群新建了防雨水侵蚀的窟檐;南龛摩崖造像群的窟檐实施方案,正在完善中……省文物局文保处处长贺晓东说:“近年来,全省十分重视石窟寺保护,无论是政策法规的力度还是资金投入的保障等,均远超以前。”
安岳紫竹观音。吴晓铃 摄
去年,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四川省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对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进行全面系统部署;今年4月,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全方位提升石窟寺保护管理能力水平。
在各市州,《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等专项法规相继出台。在资金投入上,仅实施重点石窟寺保护项目,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投入就达3亿余元。加强石窟保护离不开科技支撑。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南方地区石质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等针对风化、水害、危岩体等问题展开研究,争取早日攻克石窟寺保护关键技术。
四川推进“平安石窟”工程,明确了石窟寺安全保障责任,并持续推进全省石窟寺视频监控全覆盖。贺晓东介绍,“今年以来,四川组织开展了全省石窟寺妆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清理了南江石飞河摩崖造像的不当妆彩,恢复了造像古朴的原貌。”
巧利用
持续擦亮川渝石窟名片
今年暑假,乐山大佛等地再度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石窟艺术可以怎样“活”起来?最终“火”起来造福一方?
乐山大佛。吴晓铃 摄
研究和考古先行。“四川石窟造像题材和风格”等专题研究,厘清了四川石窟的诞生背景和风格特征,深化了四川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地位。四川石窟寺考古,也在全川重要区域展开。在安岳、内江、绵阳等地,均新发现了石窟寺以及寺院等文物。安岳石窟研究院院长谢杨介绍,“安岳新发现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已达261处。”
川渝石窟,一脉同根。川渝两地文物部门签订《共同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编制完成《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全力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目前,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已纳入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
伴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工程,石窟寺保护、研究阐释和展示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尤其去年启动的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和微景观建设,把石窟寺保护利用融入了乡村振兴。绵阳市梓潼县卧龙镇五一村卧龙山东崖下的千佛岩石窟,纳入了首批试点。“我们推进建设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改造了周边道路,新修了文化广场,正在争创3A景区。”梓潼县文广旅局副局长刘国建介绍,今年已有近3万游客前来欣赏田园风光、踏访石窟艺术。
夹江千佛崖。吴晓铃 摄
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数字四川石窟”行动和石窟寺展示陈列提质工程。高新技术的运用,不断让石窟动起来、活起来。邛崃石窟开展了全景数据采集、实景三维建模,建立了基础数据资源库,研发了知识可视化服务系统。数字化展示,将石窟文物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安岳对紫竹观音雕像进行数字化扫描,3D打印进行巡回展览。依托圆觉洞、千佛寨景区,打造了集石窟数字保存、展示、利用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石窟寺也成为多地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乐山大佛、广元千佛崖等一批以石窟寺为依托的文旅产业,逐渐成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资阳—大足等石窟寺文物主题游,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