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张才/文 宋姿熠/图
位于自贡市大安区的永嘉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永嘉中学)劳动技术室,作品陈列架上摆放着一排色彩鲜艳的“小恐龙”,它们神态各异,或左顾右盼,或低头沉思——很难想象,这组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来自一群刚接触现代泥塑的农村孩子。
学生们制作的小恐龙
6月6日中午,永嘉中学泥塑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吃完午饭,陆陆续续来到劳动技术室,在等待老师到来的间隙,纷纷检查自己的指甲缝是否藏污纳垢。
与之同时,胡伟康正驾车往学校赶。永嘉中学是大安区最为偏远的农村学校之一,距离市区约40公里,途中要经过46道拐,随行的记者“晕车”感觉明显。
“当时校长问我嫌不嫌路远,我说再远也是在家乡。”胡伟康是非遗项目“胡氏泥塑”第三代传承人,2023年获四川省第七届农村手工艺大师称号,作品《江竹筠》《天车》《盐工》分别被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四川省文化馆和自贡源远井盐藏品馆收藏。本学期开始,他受聘担任永嘉中学泥塑课老师。
胡伟康给学生授课
捏制泥塑人物头部
“用你们的两根手指轻轻往下压,眼窝就出来了……”当天泥塑课的内容是制作人物头部,同学们手中的原材料并非常见的橡皮泥,而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新型人工合成陶土——软陶泥,具有高度延展性、可塑性和绚丽多变的色彩。
“小时候我也玩泥巴,但只是瞎玩,和艺术创作毫不相干。” 胡伟康的老家在大安区牛佛镇,距离永嘉中学不过十分钟车程,他表示小时候自己的美术课常常被占,以至于日后学习泥塑时因缺乏绘画基础事倍功半。
胡伟康清楚农村孩子不论是拥有玩具的种类和数量,还是接触艺术的机会都相对更少。他想带领孩子们玩不一样的泥巴,感受艺术的熏陶。后来,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展现出来天赋,则让他喜出望外。
泥塑课上一起动手
他微笑着回忆,第一堂课,一名女生参照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芭比娃娃,捏的一只鞋就“很像那么一回事”,不但整体比例协调,连细节部分——鞋子上的配饰都一一复制。第二堂课,他布置的作业是每个人捏一只小恐龙,并表示不必拘泥形式,可以想象它们就像“小伙伴”一样活泼好动、爱思考。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让他惊奇不已:“小恐龙”活灵活现且无一雷同,有的头戴花环,有的嘴里衔着一把青草,有的在踢球,有的背着一筐水果,有的则守着一窝恐龙蛋……
胡伟康告诉记者,目前同学们正在准备一套名为《阳光体育》的作品,主题是学校优势项目气排球(永嘉中学在全市气排球比赛中曾荣获亚军)、跳绳、单双杠等运动场景,准备参加即将举行的大安区中小学技能比赛。
快乐课堂
据了解,尽管泥塑课时间为每周四中午12点半到下午2点,占用了同学们的午休时间,但因好玩又减压,大家积极性很高,申请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此外,为了保障教学正常进行,学校还出资购置了压面机、电热鼓风干燥箱等设备。
永嘉中学校长陈学兵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非遗进校园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了劳动技能,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除泥塑之外,学校还计划开设剪纸班、花灯班等。
学生作品
“多一种能力就多了一个选择。”陈学兵称永嘉中学是一所留守学生占大多数的农村中学,学生和家长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高考、上大学,还有踏入社会和就业。他表示,在泥塑课教学中,不少同学展现出一定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彩灯”作为自贡的支柱产业之一用工缺口较大,经过培训后他们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和熟练的工匠。
让非遗的接力棒“手传手”,才能让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人传人”。永嘉中学里的泥塑课正是一个缩影,放眼自贡全市,在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合力推动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和志愿者走进农村中小学校,在孩子们心中播撒“非遗种子”,帮助孩子们的梦想开花结果。
来源:自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