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文/图
龙头点睛,擂鼓轰天。南河百舸,急流勇进。6月9日上午,2024天府端午龙舟会在成都新津南河及沿岸举行。
始于唐代,传承千年。在“龙舟之乡”新津,69岁的蒋志有着五十多年的“造龙”经验。在工业化的今天,龙舟赛大多使用玻璃钢龙舟,蒋志全造的木龙舟则多作为训练用。风雨同“舟”五十载,他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祖孙三代造船百年
端午节前夕,蒋志全受邀参加了一家企业的赛龙舟活动,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舵手,这段时间他一直奔走在大大小小的龙舟赛现场,精力旺盛得不像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
蒋志全介绍制作的龙舟
蒋志全是赛龙舟的舵手,也是一名造龙舟的匠人。
“我跟着祖父和父亲学做龙舟时还不到14岁。”蒋志全回忆,从祖父开始算,家族造船历史近百年。“之前是造渔船、砂石船、运输船,造龙舟是后来的事。”
新津赛龙舟的历史悠久,蒋志全对于龙舟的记忆还要更早。“从自己记事起,每年端午节,周边乡镇的百姓会来西河岸赛龙舟、抢鸭子,场面十分壮观。”蒋志全说,“那时还没专业龙舟,大家在货船里放几条板凳就当龙舟划,后来我们才开始手工制作比赛用的龙舟。”
1982年,新津举办龙舟赛,吸引了数十支参赛队伍,赛前,当时的邓双镇请蒋志全做木龙舟。这也是蒋志全首次独自“掌墨”造船,时间紧迫,他带着队伍连续熬夜赶制,20天左右就完工。
时间虽短,但造出来的龙舟流线型好、阻力小,选手们在比赛时如虎添翼,一举夺冠。难得的是,在此后数年间当地的多次比赛,蒋志全制作的龙舟都拿下了冠军,“蒋氏”龙舟更是名声大噪。“巅峰时,男女组前三名都是我造的船。”
蒋志全介绍制作的龙舟
此外,蒋志全和他的船也走出新津,到过省内不少城市参赛,一些队伍也还会邀请他做教练或领队。
“会造也会划,打鼓、掌舵我都会。”说罢,蒋志全登上龙舟,演示掌舵人如何配合队伍,以及根据水流情况来控制龙舟前行方向。
“杉木轻、耐水性强,最合适做龙舟”“新船下水前要打油,若想延长木船使用寿命,每年还要打一次,好的木船能用几十年。”当介绍起自己亲手造出来的龙舟时,蒋志全有说不完的话,从选材到改料,再到船身结构以及不同船身的特点都讲得十分详尽。
虽然蒋志全造船不画图也不计算,全凭经验,但他造同一批船质量好且复修率极低。他造的龙舟类型也多,有22人座大龙舟、12人座小龙舟,还有旱地龙舟和龙舟模型等。“66人的舟是我这辈子造过的最大的船。”蒋志全说。
在祖父和父亲手中接过造船的大旗,从纯手工到半机械化,蒋志全五十年风雨同“舟”,“造龙”已然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蒋志全的家在西河旁,是座农家小院,沿着院墙延伸出来的铁皮雨棚就是造船基地,里面摆放着10多架大大小小的龙舟。
造船基地里还挂着好几幅褪色的锦旗,是当初各支队伍送来的,其中不少是冠军队,蒋志全还将自己参赛时的照片,以及工作证做成了墙纸张贴在显眼处,这些照片中,有意气风发的少年,也有老当益壮的长者。
蒋志全面临着传承的难题
这些“老古董”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也印证着蒋氏龙舟的辉煌,然而,蒋志全一身的本领和手艺,如今却面临着传承问题。
前来订龙舟的人越来越少,蒋志全最后一次制作龙舟还是去年,为一场活动紧急制造了两条。
作为“龙舟之乡”,新津端午龙舟会历史悠久,但从2007年前后,大型龙舟比赛改用玻璃钢龙舟。蒋志全说,木龙舟现在只是作为训练和抢鸭子活动用。
蒋志全很早就在考虑传承人问题,他曾带着女儿到广元参加全国首届凤舟邀请赛,但女儿参加工作后和龙舟渐行渐远,他也收过徒,但和他一样处于歇业状态。“不少媒体也帮我宣传,但现在还是没有人愿意来学。”蒋志全说:“这是个辛苦活,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要能吃苦,但最关键的还是买船的人少了。”
去年,新津区文化部门已经多次联系他,希望一同推动新津的龙舟制作技艺成为非遗,以便更好地进行保护和传承。蒋志全也希望尽最大努力把从祖父一辈传下来的手艺再传承下去。
来源:封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