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一滴水见太阳,一出戏润童心。在刚刚结束的“六一”国际儿童节,舞台剧《少年苏东坡》在眉山开启首演,追寻千年英雄足迹,讲述少年东坡传奇。自6月1日起,连续三天,演出5场,场场座无虚席,超过5000名观众走进剧场,与苏东坡的少年时光“面对面”,探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从容,探究母子情、父子情、兄弟情、故乡情的心之所依,回望少年苏东坡的成长之路,共享一出氛围情节并重的好剧,共悟三苏家风家教力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6月1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下午,舞台剧《少年苏东坡》在眉山市会议中心开启首演。
唐宋八大家,苏门独揽三席,父子三人中以苏轼成就最高。苏东坡的一生跌宕起伏,身处逆境仍自得其乐还心系百姓,在偏远的贬谪之地凿井引泉、劝人农耕、开堂讲学……历经漫漫历史长河,他在至暗时刻冲破逆旅,超然脱俗、写尽世情。
生在崇文重教的眉州,成长于诗画艺术盛行的北宋,是怎样的家乡山水滋养了他的性情?又是怎样的家风家教助力了他的成长?舞台剧《少年苏东坡》力求寻找这一答案。
演出从现代少年走进三苏祠开始,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开场就展现了苏轼、苏辙兄弟俩打闹的欢乐场景,随后苏洵、程夫人一一亮相,讲述三苏在眉山老家生活的点点滴滴,母子情、父子情、兄弟情、故乡情交织其中,通过形意结合的“古今对话”,向观众展示了苏东坡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磨砺与成长,一窥苏东坡童年的幸福时光,以及这些美好记忆如何成为他一生中最坚实的支撑。
苏轼“一把火”烧了“东坡”上的荒草,现场足够燃;雪堂在漫天飞雪中建成,呈现炫美场景……东坡脍炙人口的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诗词,不仅为剧情增色添彩,更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感受到苏东坡的文学魅力。其中,一曲《猪肉颂》推进了故事讲述,也强化了人物性格。苏轼被贬谪黄州如坠深渊,至暗时刻,他想起眉州老家,想起儿时父亲送给自己的那方天石砚,让苏轼在沉沦中崛起,写就千古名篇《定风波》。
剧中,几只漂亮的桐花凤鸟儿在舞台展翅,母亲告诉苏东坡:“我们要爱护鸟儿,不要伤害它们”……“不残鸟雀”“不发宿藏”等程夫人教子的经典故事以及苏洵与两儿子的相处也在剧中得到了重点呈现。一则“非义不取”故事,在少年苏东坡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培养他在今后的仕途生涯中清正廉洁的品质。
此外,一则《范滂》故事,在少年苏东坡心中种下了从小立志做大事的志向,并双膝下跪拱手:“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将东坡揽在怀中,坚定地说:“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剧情推至高潮,现场观众为之动容。剧中还穿插上演了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与苏迨、苏过两儿子一起生活、种地,与黄州老百姓交往的故事。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这也是剧本创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本剧编剧、导演薛梅表示,少年子瞻童年幸福,有平凡而伟大、智慧又善良的母亲,有着家国情怀的父亲和同样才华横溢的弟弟。“苏东坡之所以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洒脱超然,正是受到了家乡眉山的滋养,年少时在家乡生活学习的经历、良好的家风家教奠定了他的生命底色,养就了他健全的人格、强大的内心。”
眉山籍演员武宇璐是少年苏东坡的扮演者。“我是土生土长的眉山人,这次非常荣幸饰演少年子瞻。”武宇璐此次“反串”,她表示,为了演好这一角色,除了精研剧本,每天还在家观察自己儿子的一举一动,男孩哭是什么样子,笑又是什么样子,生气又有哪些表现?边看边琢磨边模仿,再经过指导和无数次的排练,终于呈现出了如今观众喜爱的少年苏东坡。
精彩的剧作离不开主创团队的创作与付出。本剧主创团队“星光璀璨”,由著名编剧、导演薛梅编导,作品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等六十余个奖项。由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导师周文军作曲,曾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音乐主创/作曲,作品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服装造型设计方面,由荣获“中国十大化妆师”“中国十大时尚造型师”荣誉称号、国家一级艺术形象设计师沈龙负责,曾任2008北京奥运会人物形象设计、化妆造型及服装制作,央视2008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典服装总设计等。舞美设计方面,由四川省舞美学会副会长,中国舞美学会会员、国家二级舞美设计吴宇负责,作品多次荣获四川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灯光设计方面,由作品多次获全国群星奖、桃李杯、荷花杯等奖项的蒋有学负责。
历时一年半的精心打磨,怀着对东坡先生的敬仰,主创团队凝心聚力用各自的专业和艺术才华成就了本剧,呈现在观众面前。“东坡先生是我们共同的偶像,来到眉山肯定要做苏东坡题材。”薛梅介绍,创作中对眉山本土元素的挖掘,泡菜是不能少的。她表示,这个戏的主题是童年治愈一生,剧中着力表现了苏轼回忆童年过往,让他落魄的人生有了温暖和亮光,“在剧本里写苏轼在黄州想家的时候,就用到了一碟泡菜这个细节。”
“黄州有着和眉州老家不一样的水和不一样的盐,味道一定不如母亲做得好,一定不如他童年吃过的泡菜味道纯正,但想家的时候吃几块泡菜,能缓解苏轼的思乡之情。写泡菜就是写东坡的乡愁。”薛梅表示,一碟小泡菜,在舞台上具体可感,是视觉化并带有动作性的,能引起观众、尤其眉山观众共鸣。“眉山的孩子们看了这段都很开心,这就是最孩子气的文化自信吧。”她笑着说。
不仅如此,本剧人物关系设置颇具特点。“苏洵和子瞻、子由,苏轼和苏迨、苏过,两组对应的父子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的家风家教是如何传承的,也利于剧中人情感的代入。”薛梅介绍,剧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猪肉在黄州“价贱如泥土”,有钱人不爱吃,穷苦人不会煮,苏轼唱着《猪肉诵》跟儿子苏迨、苏过一起制作东坡肉。苏过问父亲,这肉是哪来的?苏轼说,西村肉铺的店家给我的,他喝了我酿的酒连声说好呢!
“这句台词写出了苏轼亲民爱民,老百姓把他当成同乡同族,关系很是亲近,那句‘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被生活化地解释了,孩子们一看就懂。”薛梅介绍,东坡肉的制作看出了苏东坡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同时在困顿的生活中也转移了注意力。“今天的人爱说,没有什么苦恼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一千年前,苏东坡同样在美食中发现了乐趣,这个细节很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和好感。”她表示。
《少年苏东坡》自首演以来,市会议中心座无虚席、掌声阵阵,数千名观众走进剧场。6月3日晚,《少年苏东坡》迎来不少“三刷”的观众,孩子们情不自禁跟着剧情吟诵古诗词,与“少年东坡”互动频频。
舞台上,目之所及的精致布景、道具和服装,流动的沉浸式多媒体舞台,一朝梦回五亩园,草木繁茂、花鸟相依,酸甜爽口的泡菜、红红绿绿的桐花凤……精彩的演出、生动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深深感悟三苏文化底蕴和家风家教。
有“笑点”“孝点”,也有“泪点”。“这跟我之前看的书和其他剧不一样,整部剧让人感觉非常感动与温暖。”观众彭晓兰表示,东坡和父亲击掌、和孩子互动这些情节,都表现出东坡成长在一个有爱的家庭,要向东坡的父母学习、向东坡学习。
演出结束,观众们意犹未尽。“看完非常感动,帮我们探寻面对人生挫折失意的豁达与敢于冲破桎梏的勇气,启迪心灵,引领我们前行。”观众丁欣带着9岁的女儿来看剧,她表示,今后将以三苏家风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
剧中还呈现了少年子瞻“妙改鹭鸶诗”的机智聪敏,程夫人言传身教的亲子智慧……古今少年面对面,同根同源同对话。“看了这部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妈妈教子,不发宿藏的故事,我也要做一个孝慈仁爱、非义不取的人。”小观众丰硕佳田说。
“一部剧,将三苏的家风家训,用紧密的故事连接起来,特别有教育意义,非常值得孩子和家长一起观看。”观众石莹感触颇深,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前后呼应,演员表演到位,孩子观看时一直在说:“马是真的,火和烟也是真的。”她表示,作为家长,应该学习程夫人,有耐心、树家风,给孩子们做好榜样,言传身教。作为教育者,应该树立文化自信,教育孩子向东坡学习,认真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我们打造这一部剧,希望借助苏东坡这一艺术形象,为现代少年儿童和家长树立有代表性、有现实意义的精神典范。”市歌舞剧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少年苏东坡》不仅是一部舞台剧,更是一剂温暖人心的良药,让群众能在观演中,去探究童年的纯真,亲情、友情以及故乡之情的心之所依。
悠悠文脉,弦歌不辍。未来,眉山将继续弘扬三苏家风,做好“家”文章,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让三苏家风家教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记者:罗端
来源:眉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