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时,对外宣布:四川把人工智能列为今年省里的1号创新工程,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那么,人工智能何以成为1号创新工程?四川将如何借力人工智能,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又将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方面的难题?聚焦1号创新工程,本台派出多路记者,前往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园区,摸清四川“人工智能”家底,走访专家学者,探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从3月27日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聚焦1号创新工程·一线观察》,第一集首先关注我省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基础与潜力,探寻人工智能何以成为1号创新工程。
记者 毕圆:我们报道的第一站来到了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作为西部“最强大脑”,这台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亿亿次,通俗地来讲,相当于10亿台笔记本电脑同时工作的计算量。而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算力的支撑。
参与了多项重大算力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运营的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建波博士告诉我们,人工智能跨越式发展得益于计算能力大爆发。他所在的国家超算成都中心自2020年在天府新区建成以来,已经为十多个主流大模型训练提供了算力支撑和技术服务。
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常务副主任 王建波: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总算力97%都是由可以用于人工智能训练GPU卡提供的,所以可以为我们全川模型训练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底座支撑。除此之外呢,在模型训练方面,国家超算成都中心还准备建设一个赋能中心,在多卡量级的这种实现上,为区域内的企业模型训练提供这种基础的支撑。
我们看到,在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的周围,布局了中科系、中核系等大院大所,它们对算力也有很大的需求。比如,中国科学院山地所、中国气象局地球物理所等多家单位和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正在联手研发训练灾害链预警大模型。接下来,中心也将为这些大科学装置和高能级创新平台提供“AI+科研”的战略支撑服务。
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常务副主任 王建波:比如说像“拉索”这种大装置,会每年能够得到120个PB的数据,要有超算它才能够把它分析完,特别是超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我们称为AI For Science,就是因为有这种新的方法,才能够让我们在海量的数据中沙里淘金,尽快地找到科学的意义。
而在成都的西北边,总投资109亿元的成都智算中心也在定制化提供人工智能算力。发展人工智能,我省不仅有算力基础设施,人才支撑也是关键。四川省教育厅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27所高校设有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占比达一半以上,建设了36个人工智能相关实验室。其中,9所高校设有人工智能硕士或博士点。全省每年培养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学生2万7千余名。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涛认为,四川依托电子科大、川大等高校,在人工智能学术人才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是,产业人才与北上广深等人工智能头部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此,他认为四川作为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应从优势产业里挖掘更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发挥他们的潜力。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周涛:我们四川是很早就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们的主导产业发展。我们在软件行业,包括在游戏行业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累积了一大批人才。
记者发现,不少电子信息企业,也凭借着成熟的技术积累,正在进军人工智能新赛道。就在最近,被誉为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正式公布。四川最大的电子信息企业——长虹自研的精密器件5G+AI视觉检测技术与应用荣获“2023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
长虹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展华益:生产线上的连接器产品依此通过我们这个检测装备的15个工位,由15台2000万像素的高清摄像头拍摄出它的产品的各个细节,传送给我们后台的人工智能大脑。由我们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检测出产品质量。相比人工,我们的产品质量的检测精准率大大提升,达到了99.98%。利用AI技术,代替人工来进行连接器的质量的检测,我们在全行业是首创。
根据《四川省“十四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省将建成5个左右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以上,培育30家左右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形成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5000亿元以上。而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冲击力影响世界。四川这方面有布局有条件、有非常丰富的场景。周涛教授认为,我省把人工智能确定为“1号创新工程”恰逢其时,把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科学精准。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周涛:我觉得省委省政府把人工智能当成我们省1号创新工程,那是非常正确的。它正好也契合我们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两个重要要素,一个是颠覆性的技术突破,第二个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它会带来数据要素的更高效的市场化配置,那这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关键要素。
算力设施、专业人才和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是四川发展人工智能的有利条件。而面对人工智能成为今年省里的1号创新工程这一重大机遇,四川各地园区、企业又有着怎样的思考,接下来,又将如何干?《聚焦1号创新工程·一线观察》下一集,我们将走进成都、绵阳等地,看各地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如何“各显身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