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探路未来 未来产业如何“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30 16: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众所周知,未来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作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先导产业。尤其是近年来,未来产业不仅成为大国竞争新赛道,也成为区域发展新态势。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地方层面,细看多地工作部署,产业向“新”而行成为共同点,多地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并提出发展目标和务实举措。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先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纷纷出台实施专项规划。

成都将目光投向未来产业。本月,成都连发两文布局未来产业。《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明确成都将重点培育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新型材料六大赛道,并预研捕捉前沿交叉融合新赛道,通过发挥新型基础设施的赋能支撑作用、补齐成果转化链条的薄弱缺失环节等八大措施,营造发展生态。《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的政策措施》则针对性补充关键环节支持方式,拿出14条“干货”,抢占未来制高点。 

未来在哪?圈出新赛道

未来产业具有高成长特征,前沿技术一旦跨越产业化的“达尔文海”,就有望高速增长成为一批千亿级、万亿级先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催生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是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最重要的新增长点。那么,哪些赛道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呢?哪些领域会成为未来产业的关键力量?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未来产业方向主要在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重点方向,《意见》提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从各地在布局未来产业的方向来看,也均更加注重根据各自不同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找准立足点和突破口,形成独特的产业集群优势。梳理国内各省市的相关规划意见看到,各地通常遵循一个原则:追求大方向的相对确定性——更多聚焦于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对标国际前沿技术趋势。在此背景下,未来产业热点方向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能源环境、空间科技、材料科技等领域。

例如,安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前瞻性布局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辽宁提出,把培育发展新动能作为重中之重,在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上聚力攻坚。加快壮大新材料、航空航天、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装备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低空经济;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细胞治疗、元宇宙、深海深地开发等领域,大力发展未来产业。

武汉则是聚焦未来显示、元宇宙、生物制造、电磁能等新领域新赛道,强化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大应用场景供给,努力建设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合肥未来产业将以“量子科技、深空探测、核聚变”作为重点。依托国家实验室、中科大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全力打造“量子科技”“量子产业”双高地。

成都则将在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新型材料6大重点领域24条细分赛道前瞻培育未来产业。其中,24条细分赛道包括基因及细胞治疗、绿色氢能、飞行汽车、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先进碳材料等。

未来产业的布局,不仅有赛道的划分,更有分阶段梯次培育的精细设置。例如,在未来交通领域,成都近期将重点培育飞行汽车、新一代无人机、空天动力、商业航天等细分领域;中远期重点培育超级高铁细分领域,攻关高速磁悬浮核心装置与系统、轻量化车体材料、减震降噪材料等核心技术。

对此,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实施意见》中,“充分发挥成都科创产业独特优势,与建圈强链重点产业链的升级演进方向有机衔接”也被列为成都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

产业向“新” 让未来产业走向现实

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关系到经济和产业的前景。然而,未来产业从发现、培育到产业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技术发展周期理论中的多个阶段,一般需要5年至10年的时间,甚至有的超过20年。产业培育周期较长,被认为是发展未来产业面临的另一大挑战。那么,如何让未来产业走向现实,让更多的未来场景走入生活呢?

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颠覆性技术的突破,通过科技创新支撑未来产业发展成为必由路径。在新型研发方面,成都提出高水平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增强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功能,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工作机制,支持成熟企业开展前沿技术攻关。

“新质生产力,核心在科技创新,关键在成果转化,目的是高质量发展。”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也表示,从科技创新到新质生产力,中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形成新产业,那便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些以科技创新为关键动力的新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互动,提高科技创新效能,以形成新质生产力。

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资金支持是推动未来产业不断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保障,各地正积极探索多样化、专业化的金融支持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成都将未来产业纳入成都天使母基金的重要投向,市和区(市)县两级协同打造未来产业天使母基金群。组建未来产业天使子基金,建立天使子基金精准发榜机制。 

场景是未来专业落地的关键。如今,不少未来产业已经逐渐变得清晰,越来越多的场景开始落地。在成都,本土企业齐碳科技,自主研发填补空白,开启纳米孔基因测序国产时代;北京企业亿华通动力,中国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应用先行者,由京入川后已在成都打造西南总部基地;成都企业沃飞长空,正将打“飞的”变成现实,“成都造”飞行汽车翻开出行新篇章……


记者:刘泰山

责任编辑:曾书睿

编辑:王玲

审核:侯初初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