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释放新能量 古村迸发新活力
——大石板古村释放文旅融合发展强大“源动力”
邛海南岸的西昌市海南街道办大石板古村,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人口外流,大石板古村人气逐渐萧条,文化传承面临严重挑战。
然而,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石板古村开始注重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挖掘和保护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游客,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古村又焕发出新活力。
600年古村的前世今生
大石板古村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曾是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有6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印记,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和谐相融。
2019年,四川省启动乡镇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2020年,古村以新成立大石板社区的形式保留了下来,乡村振兴一期项目随后启动,沉寂了几十年的古村,迎来了新的发展生机。
过去,这里的村民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一边在邛海打渔,一边在周边耕种。由于当时古村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许多宅基地和农房长期闲置,资源得不到利用,不少村民选择外出打工。
虽然古旧村落面朝邛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在2019年以前,大石板古村的房屋多为陈旧破败的土坯房,部分老屋年久失修,几乎没有游客到村里游玩。
凉山州、西昌市党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邛海的保护与发展,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对改革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1997年3月26日,通过《凉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护条例》。2015年2月13日,《条例》修订通过。
从2009年开始,实施西昌邛海生态保护与湿地恢复工程建设。湿地恢复建设共分六期,总面积2万亩,总投资达50余亿元。目前,西昌邛海湿地已成为全国最大城市湿地,沿湖的5万余人全部搬迁至新的安置区,产业已从传统的农业和渔业向文旅、康养产业转型,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旅游经济变成了主导产业。
通过实施水体、植被等修复工程,邛海加快从由面积萎缩、泥石流威胁向“山水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转变。如今,“山水城”和谐共融的生态画卷为当地带来了更多游客。
“三变”改革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大石板古村的发展,是近年来西昌市挖掘历史文化,精准把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思路和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生动体现。多年以来,西昌市积极做好文旅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在融合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了发展优势。
2019年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原西昌市海南乡撤销,设立海南街道办。海南街道办将钟楼村、核桃村、民主村,合并为幅员38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952人、1620户的大石板社区,实现空间扩容、资源集聚。
近年来,大石板古村积极开发多元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游客游玩体验。
随着西昌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郊人口的变化,宅基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有效激活农村宅基地资源迫在眉睫。在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下,西昌市作为“三区三州”唯一的县级市纳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承担了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任务。
西昌市海南街道依托此次改革契机,选取位于邛海南岸、历史悠久的大石板古村作为改革试点村,先行探索创新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和程序,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在改革试点中,始终坚持稳慎推进与创新发展并重、严守政策底线与制度突破并举,形成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切实盘活辖区资源资产,为实现产业升级、助农增收、集体壮大等提供了有效支撑。
同时,该村还利用闲置集体资产、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人文生态资产以及村民手中余钱,深度发展现代民宿产业,组建五方合作、市场运作、风险共担、资源共享的“西昌大石板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
曾经,这里世代以捕鱼、种田为生的村民们通过房产和土地租赁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同时,作为股东还参与经营分红,入职经营公司,成为民宿、酒店的员工,获得工资收入。
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古村“改革释放新能量,古村迸发新活力”入选2022年四川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大优秀案例。截至目前,西昌市探索“度假引领、景城一体”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摘得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76个国家级旅游“招牌”。
文旅深度融合让古村焕新颜
曾经,这里水运发达,是商贾云集之地,街上旅店、马店、茶馆、商铺一应俱全,还建有灵鹰寺、五省会馆、川蜀庙,人文底蕴非常浓厚。随着时代发展,茶马古道、水运逐渐没落,大石板古村“从昔日的物资交易重镇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渔村”。
古村新颜。
大石板古村通过对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昔日古朴的村容村貌得到重塑,古寺、古道、古宅“修旧如旧”,由古宅改造而成的大石板乡村振兴学院成为开展传统文化培训和人才培训的场所;生态环境也得到有效保护,邛海湿地恢复保护工程启动以来,在环湖路以内的老百姓全部搬进了古村。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大石板古村进行了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提升,修缮古建筑,打造特色民宿,开设民宿、农家乐等。在设计中,融入了当地独特的土坯房文化、茶马文化,展现乡村古朴风貌,为游客提供融入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沉浸式、个性化体验,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海南街道办在大石板乡村振兴一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大石板社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二期。二期项目全面整合了邛海南岸文旅资源,打造一条集古村风情游览环线、田园度假游览环线、运动研学游览环线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古村与民宿、邛海与田园的深度体验游。
项目总投资约5.03亿元,弥补范围小、业态相对单一的不足,提升整体消费,同时,为三期亚高原的滨水运动和研学项目做配套,最终一、二、三期项目融合,共同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产业由传统农业渔业向旅游康养产业转型
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冬暖夏凉的舒适气候,再加上自然人文景观得到修复,大石板古村发展旅游条件得天独厚。
立足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支持村里建设特色餐馆、书店、茶室等业态载体,通过引入社会合伙人带来专业团队,对项目进行整体策划,在区域内针对农业研学基地、民宿、餐饮等重点业态打造高端旗舰店,开展“大石板”品牌农产品包装和线上营销策划,针对性开展农业研学课程开发,实现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大石板古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龙头,引进多家知名民宿品牌,鼓励村民把拆迁安置房、闲置集体资产利用起来,修建民宿和餐厅。
截至目前,大石板古村共有民宿232家、餐厅85家、旅拍门店38家,通过发展旅游业,直接带动村里1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年增长近50%。
美丽乡村入画来。
穿上彝族传统服饰,在灵鹰寺的橙墙青瓦前拍套民族风情写真;观赏民族电影,品尝西昌美食,在清凉夏日加入火把节狂欢……近年来,大石板古村积极开展各类人文活动,开发多元文旅业态,不断丰富游客游玩体验。
“古村落+新民宿”唤醒了这个沉睡的古村落,盘活了原来的旧民居。如今,一幢幢古朴又不失现代风格的小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悠闲入住。大石板古村已然成为西昌市乡村振兴的样板,旅游“网红打卡地”。
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有着可复制可推广意义
西昌市在做好文旅深度融合大文章的实践中,打造出一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示范村,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值得学习借鉴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有着广泛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意义。
西昌市委、市政府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坚守法律法规政策底线,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分步有序组织实施,推进农村改革步入正轨,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以及“互联网+第三方代理记账”模式,规范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把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老百姓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发展过程中,秉承了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理念,在保护中促进文旅产业,在产业创新中推进保护,良性循环正在形成。从策划端开始,就把未来的整个业态和运营理念融入进去,然后通过产业植入,让示范村的经济火起来。数据最能体现变化。2023年“五一”期间,大石板古村举办“邛海大石板古村·欢乐大马戏”,提供了包括非遗类演出、小丑嘉年华、传统民俗互动等活动,日均客流超1.5万人次。
2023年7月初,举办乡村音乐节,整合内外资源,集音乐、美食、观光、娱乐、研学、购物等项目为一体,打造乡村消费新场景。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6万游客到大石板古村旅游打卡,给当地村民带来餐饮收入超过24万元,民宿收入36万元,旅拍收入16万元。
文旅融合发展,让西昌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是大石板古村最具特色的资源,同时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还是多民族融合的一个传统村落。为了原汁原味地将大石板古村悠久的历史、多彩的人文呈现出来,西昌市秉持为民初心,将这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的优势。用心谋划匠心打造、精心运营,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资源,就地取材、修旧如旧、修新如旧,建立山水林田路立体村落体系,既留存着传统渔村的淳朴民风,又有古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现代化新乡村的气息,传统与现代有机融为一体,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文化来点亮乡村振兴的前景。
散落在西昌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优势资源宛若一颗颗明珠,在发展过程中,西昌市用文旅深度融合的方式将其打磨串联成更加璀璨的珠链,吸引四方游客。近年来,西昌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和气候优势,以“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多点布局”的发展思路,立足乡村乡情,挖掘、整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全力促进农业和旅游业有机融合,实现一、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唤醒”沉睡乡村,配齐设施短板,让各具特色乡村游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农民致富的新亮点。善与不同产业求合作、在不同场景中促融合,抓住创新新风口,在“文旅+”“+文旅”中挖掘文化瑰宝、提升景区吸引力,全面释放出乡村发展的“源动力”。
其中,12个最具魅力、最具潜力的农文林旅融合发展示范村,坚持“全域旅游、首位产业”发展战略,强化文旅赋能、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促进一、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茅坡樱红”村,“全国九大零碳村”示范村、“螺岭彝风”的旅游村、“凤凰葡园”特产村、“田园绿芯”康养村、“与菌共舞”特色村,“大田金沙”科技村、“幸福回乡”美食村、“诗歌小镇”彝家传统村、“水上乐园”产业村、“稻浪葱香”农业村等乡村旅游热门点位,探索出一条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2022年,西昌市以文旅融合为主导的服务业占GDP比重46.74%,全市乡村旅游直接带动9万余人、间接带动45万人创业就业。
当前,西昌市还将把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同城乡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统筹起来,同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建设衔接起来,以城乡文化融合推进乡村游,促进城乡文化互鉴互促、倒逼乡村文化价值的挖掘和转移,让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文/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崇宁 图/西昌市委宣传部 提供)
编辑:雷庆
责编:马海伊生
来源:凉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