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独有的符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之一的自贡,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3个。近年来,自贡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推进非遗记录、传承、保护工作,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诸多古老的非遗项目焕发了新活力。即日起,“自贡观察”推出“寻迹·盐都非遗”栏目,带大家探非遗、触匠心,追寻盐都非遗项目及奇人奇事。敬请关注。
12月15日,富顺县童寺镇老寨村的一处小山坡上,一曲嘹亮的唢呐声刺破了冬日清晨的宁静。
吹唢呐的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童寺唢呐的代表性传承人赖忠成。只见他鼓起腮帮,指法娴熟地将一曲迎亲曲《抱妆台》吹得喜气洋洋、出神入化。随着这高亢圆润、极富感染力的唢呐声传遍四野,闻声前来围观的老寨村人,又沉浸在“赖吹手”过去为当地人家办红白喜事时吹吹打打的回忆中,感受着童寺唢呐百年音律里的坚守与传承。
童寺唢呐第四代传人赖忠成 记者 周嘉 摄
唢呐是我国民间传统乐器,约于清康熙年间传入富顺地区。19世纪末,老寨村农民赖义登,在传承民间艺人吹奏技艺的基础上逐步吸收各派之长,形成了童寺唢呐独特的制作、演奏技艺,并世代相传,如萦绕在老寨村及周边地区的一缕乡愁。
吹出地道乡韵风情
童寺因镇内童家寺得名,被周围的老寨、清明寨、栗寨三个寨堡拱卫着,故有“九里三大寨”之称。“童寺唢呐”的分布以童寺镇为中心,辐射代寺、中石、古佛、宝庆、东湖等乡镇,可追溯的历史有数百年。
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童寺唢呐至今仍是当地婚丧嫁娶都少不了的“要件”,也是民间艺人们的谋生手段,更是与当下生活相伴的鲜活“遗产”。
在童寺,婚嫁有唢呐助兴,那欢快的曲调将人生的大喜推向了极致;丧葬请唢呐致哀,那如泣似诉的旋律将人们心中痛苦的皱纹熨平。唢呐声声,时而像落盘的珠、滚动的玉,大珠小珠落玉盘;时而像呢喃的燕、求偶的鹂,双入对出比翼飞;时而又像婴儿的哭、成人的笑、老人的泪,喜怒哀乐全在其中……
童寺人的性格、情趣,似乎全都融进唢呐里了。有俗语为证:“唢呐一响,停工歇晌”,“宁听唢呐一响,不要黄金万两”,说的都是民间对童寺唢呐的热爱。因此,无论是“吹喜”还是“吹丧”,只要唢呐一响,便会引得三村五邻群众前来围观、欣赏、品评,在比较之中,分辨出哪个“班”吹得好、哪个人吹得好。
赖家传人率队在田野吹奏表演 记者 叶卫东 摄
近年来,童寺唢呐不仅吹欢了“三寨九里”的地道乡韵风情,而且吹遍了盐都大地。在自贡市大大小小的文艺调演或大型庆典上,常能见到特色鲜明的童寺唢呐队。他们由一群精壮汉子组成,一个个身着或金黄、或雪白、或翠绿的对襟民族服装,头包白毛巾,脚踏七彩鞋,肩扛唢呐,唢呐碗(唢呐零件)上挎一箩篼……上得台后,将箩篼一翻、一放,各以箩篼为座或为轴;或坐或蹲,或单脚虚踩,或踱步转圈……往往一曲《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变奏调还没吹完,台下就掌声雷动,喜爱者赞“名不虚传”!
吹尽人间悲欢离合
童寺人离不了唢呐,就像离不了爱吃的黄粑、脚下的乡土。
伴随着当地人生生死死的唢呐,每一次响起都蕴含着一次大喜,抑或一次大悲。红事上,唢呐欢乐着《抱妆台》《离娘调》《吉三腔》;白事上,唢呐啜泣着《莫奈何》《断针铃》《孟姜女》。
今年56岁的赖忠成是童寺镇的唢呐吹手之一。“每年从春节一直持续到农历三月间,是我们这些唢呐吹手最忙的时段。”赖忠成说,前几天他们才被娶亲的人家请去热闹了一番,“唢呐队一到,主人家就特别高兴,热情地拿出烧酒、香烟、花生、瓜子招待我们。等吃好喝好,来看热闹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们就围成圈了。”吹手们为了答谢主人家的盛情,首先就来两段充满喜庆色彩的合奏《小开门》。顷刻间,整个院子便充盈了热热烈烈的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笑语声。
就像赖忠成所描述的一样,对于当地的唢呐吹手来说,最乐意为人“吹喜”。每次痛快淋漓的表演,都是吹手与听众的心灵共鸣。你把一曲《抱妆台》吹得恩恩爱爱,我把一曲《离娘调》吹得缠缠绵绵……
如果说喜事上的唢呐是喜悦的诠释,那对于一个在土地上滚打一生,最后回归黄土的童寺人来说,唢呐送殡,兴许就是一生中最辉煌的释放。
上世纪60年代,古佛镇有一家人办丧事,为表孝顺之心,儿女们各自请了几个唢呐班子,轮流上阵,像打擂台一样吹打了三天三夜。送殡时,大小唢呐、大小锣鼓组成的一班吹鼓手,浩浩荡荡携起一片如潮般的大悲大恸,漫过山野、直抵人心。唢呐里有泣声有颤声有哀声有叹声,锣鼓中有重击有轻击有揣打有打边;鼓点在唢呐声里跳跃,唢呐声在鼓点中交织,汇成一曲令人含泪的悲歌,回应逝者亲人撕心裂肺的恸哭。
孩子满月请唢呐庆贺,喜结良缘请唢呐贺喜,年老送终有唢呐送灵……童寺唢呐吹出的,除了那辨识度极高的音调,更多的是情感,是童寺人一生的乐与哀。
今天,童寺人依旧离不了那些游走在田间地头的唢呐吹手,并在心里始终对他们保持着一种敬畏。因为,在“三寨九里”的土地上,披红挂绿的童寺唢呐队就像是先辈人生的见证、传统留下的印迹。
吹出非遗传承之路
放在木匣中的那只失去亮色的铜唢呐,伴随赖忠成从艺几十年了。
赖忠成的唢呐,师承其祖爷爷赖义登,历经六代族人传承,以他为代表的童寺唢呐队,在童寺镇和周边几个乡镇大名鼎鼎。
赖义登生于19世纪末期,自幼喜欢音乐,常忘情地追随戏班子走村串户。戏班子里的老艺人看其聪慧执着,便收其为徒学唢呐。到20岁时,赖义登的演奏技法已臻成熟,于是辞师自组班子,开始了民间唢呐吹奏生涯,直至85岁离世。在他去世前,他叫后人拿来唢呐,用尽最后的力气吹奏了一曲《抱妆台》后,手捧一生钟爱的唢呐,面带微笑安详离去。
赖忠成继承了祖辈对唢呐的痴情。不到10岁,他就跟着爷爷赖礼庆和父亲赖志能练习吹唢呐。“嘴上功夫全靠天天练,刚开始嘴唇会肿、腮帮子会疼,还得忍着疼继续练,一年左右才能完全适应。”赖忠成说,“赖家人”都没读过多少书,也不识乐谱,吹唢呐全靠口传心授。
从十一二岁起,赖忠成便跟着唢呐队外出演奏,一吹就是40多年。“童寺唢呐百年不衰,在于既吸取了众家的长处,又自成一派。”赖忠成说,赖氏唢呐有独特的祖传制作工艺,特别是唢呐舌簧(当地叫响子、响片)更为讲究,不是铜铁所制,而是由4月中未成熟的野麦草杆制成,且只取草杆中间长约10厘米一段,因其韧性十足,吹出的声音特别柔和绵长,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队伍人数不定,一般3到5人。通常作物丰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就请我们去吹。”赖忠成说,唢呐吹奏时注重肢体语言,好像在讲故事。表演时,以小鼓掌握节奏,几支唢呐同时吹奏,声音嘹亮。2010年,在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上,由赖忠成率队的唢呐队由40位唢呐吹手、20位大鼓手、40位伴舞组成,惊艳了全场。
赖忠成之子赖厚超今年33岁。如今,他在传统唢呐中加入自己的创新,将现代流行音乐用唢呐吹奏,还配以西洋乐器架子鼓、弹奏电声乐器,让音色更为丰富,演奏更具气势。
赖忠成与传承子弟交流技艺 记者 叶卫东 摄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童寺唢呐”以赖义登为第一代,到赖厚超之女赖静瑶、赖思棋,已六代人。童寺镇九年制学校还开设了“童寺唢呐”兴趣课,组建了少年唢呐队。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发展,“童寺唢呐”在富顺全县已发展有30余支唢呐队、150余人,不仅常年活跃在城乡,还借助各大新媒体平台代言童寺、宣传家乡。
自贡网记者 周嘉/文 叶卫东/图 张良轶/视频剪辑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舒旭晖
来源:自贡市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