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阳市梓潼县观义镇池塘村3组,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的关基井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
关基井由四川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于1974年12月17日开钻,1977年12月4日完钻,完钻井深7175米,是中国第一口超7000米的超深井。正是因为这口井,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钻7000米以上超深井的国家。
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关基井被列入新发现的文物点。
9月11日,记者跟随梓潼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到关基井进行实地探访。
现场探访
隐藏在乡间的超深井 从绵阳出发,经绵(阳)梓(潼)路过梓潼石牛镇不久,上三梓路(S209线),近观义镇时,在路边一个“关基井”的路牌处右转,行驶约150米后,一处围墙保护的小院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关基井所在。
正是9月初秋的时节,虽然时有微风吹过,但空气中依然流淌着灼人的热气。不时有附近村民前来,走进小院溜达一圈。 在小院外右侧围墙上,有关基井地理位置、问世时间、获得荣誉等的简介。从简介可知: ? “关基井”于1974年12月17日开钻,1977年12月4日完钻; ? 井深7175米,保持亚洲第一深井纪录长达25年; ? 创造了我国钻井深度最深、地层压力最高等10项纪录; ? 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四川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 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钻探7000米以上超深井的国家; ? 是一口名副其实的“争气井”! 进入小院,入眼是一通刻着“关基井”的石碑,一侧有“中国第一口7000米超深井”字样。 过关基井石碑往前行,是被围栏包围的关基井。为方便游客参观,一侧设立了台阶,井的旁边有信息牌。如果没有人介绍,或者信息牌指引,很难让人想到,这里就是声名显赫的“关基井”。 进入小院,红色与白色交织的墙体,以及一张张珍贵的黑白老照片,让小院多了几分浓郁的历史气息。 历史回音 三年钻出“争气井” 小院内的围墙上,陈列20余幅老照片,对关基井问世前后的重要事件节点、重大事件、荣誉和影响等进行呈现。 上世纪70年代,经过专家测绘、研判会商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确定在当时的梓潼县红旗区(现梓潼县观义镇池塘村3组)的大山坪,钻中国第一口超7000米的超深井,这就是后来的关基井。 关基井地处老关庙背斜近顶部轴线上,属龙门山前山带与川中地区过渡带,是连接中坝、八角场、龙女寺的东西向区域大剖面。在这里钻超深井,对于弄清过渡带地区的地质构造,含油、气情况,寻找后备油、气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74年12月17日,关基井开钻前进行动员(翻拍自现场陈列资料图片) 1974年12月17日,井架立了起来,担任钻井任务的是7001钻井队。由于我国深井钻探技术起步较晚,面临国外的技术封锁,缺技术、缺工具,也没有地质资料和可参考的经验,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为了支援关基井,全国十余个厂、所、院校和石油系统专业力量先后参战,来自全国各省区的100多个钻工在这里组成先锋队,一干就是3年。 (翻拍自现场陈列资料图片) 1977年12月4日,关基井完钻,井深7175米,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钻7000米以上超深井的国家,而关基井也成为振奋人心的“政治井”和“争气井”。 关基井是上世纪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型成就,引起了各级部门的关注。 记者了解到,关基井完钻后,7175米的井深打破亚洲纪录并保持纪录长达25年,创造了我国钻进深度最深、地层压力最高等10项纪录,保持我国井深纪录长达30年,直到2007年新疆8408米塔深1井完钻,才将这一纪录改写。 2014年关基井永久性封闭,2023年被授予“中国石油工业文化遗产”称号。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后,梓潼文物部门经过现场普查,将关基井作为新增文物点予以普查登记。 梓潼县文物管理所李蕾介绍,文物部门将关基井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挂牌向全社会公布,发挥宣传教育功能;在保护基础上,注重文物点的活化利用,将关基井纳入梓潼县红色旅游路线,将其打造为红色旅游景点。 观义镇副镇长张伊沥介绍,今年5月,镇政府对关基井进行了整体的提升打造,粉刷外墙、硬化道路,对关基井本井进行了修葺和完善,并收集老照片陈列,接下来将结合梓潼红色文化,对周围环境进行整体打造提升。(涪江观察记者 张登军 唐云峰 文/图/视频) 来源:涪江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