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在巴南高铁上运行。川观新闻资料图
川观新闻记者 田姣
7月8日,成渝中线高铁玄天湖隧道顺利贯通,为这一重大工程建设按下“加速键”。这条设计时速高达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有望将成渝两地的时空距离缩短至1小时以内。
这也满足了人们对“速度”的想象:不仅是交通工具的速度,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成势的速度。数据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由2019年的6.3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8.2万亿元,4年迈过两个万亿元台阶,占全国比重由2019年的6.3%提升至2023年的6.5%。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叮嘱,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第五个年头,川渝两省市紧密协作,推进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越来越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在巴山蜀水间显现。
轨道交通资阳线正在进行空载试运行。川观新闻资料图
提升交通“极聚力”
合力构建出渝出川大通道
7月13日11时57分,D5122次列车驶入巴中东站。“两个多小时就从成都到巴中了,比以前坐汽车节约一半时间。”刚出站的刘女士说,周末回家看望父母更方便了。
而在1个多小时前,家住重庆市渝北区的张女士,从重庆西站坐上开往巴中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全程只需 2小时44分钟。
6月27日,巴南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让巴中到成都、重庆的时间都缩短至2个多小时,革命老区巴中进一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建“圈”,交通是“先行军”。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密集落子,一张内畅外联的互联互通网络日渐清晰——
陆路,交通路网正越织越密。当前,川渝间已建成铁路通道6条,联合开工建设成渝中线、西渝、成达万和渝昆等高铁通道4条;四川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成资线已开展空载试运行、预计9月开通运营;开江至梁平高速公路已建成投运,川渝省际高速公路增至16条。
水路,航运网络正加速形成。从四川广安港始发,经重庆果园港抵达广西钦州港的班线已稳定开行,嘉陵江航运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体系;“沪渝直达快线”从重庆延伸到四川宜宾港,“宜宾造”汽车通过江海联运出口至中亚……
航空,川渝世界级机场群呼之欲出。成都“双机场双枢纽”已经成型成势,航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国城市第三、航空货邮吞吐量居全国城市第六;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建设工程进入最后调试阶段,重庆新机场场址已获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复。
“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综合交通网不断完善、多向出渝出川大通道携手共建、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合力打造,交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作用愈加凸显。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到2027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能级大幅提升。
川渝高竹新区政务服务中心。 广安观察 吴迪 摄
同奏产业“交响曲”
联手打造四个世界级产业集群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川渝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上半年,川渝两地实施300个共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453.4亿元,平均每天投入超13亿元,以“日日新、又日新”的节奏,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变为精耕细作的“工笔画”。
产业协作走在前。300个共建重大项目中,现代产业类项目有114个、占比达38%,聚焦川渝协同共建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特色消费品等领域。
位于宜宾三江新区的时代长安宜宾工厂内每秒钟就有一个电芯下线,每2.5分钟可产出一个电池包,每天生产的电池可以装备超过2500辆新能源汽车。这些电池会被运往重庆,进入长安汽车两江工厂的总装车间,装配在智能新能源汽车上。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川渝两地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数据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两地汽车产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零部件配套体系更加完善,成渝地区已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拥有45家整车企业和1600多家配套企业,全域自主配套率超过80%,汽车产量占全国11%。
当前,川渝两地正围绕“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联手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四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目前,两地已共同打造了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走在前。聚焦加速集聚战略科技力量,川渝两省市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开展219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项目。目前,川渝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借助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49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就地就近转化,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持续产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川渝高竹新区。 广安观察 吴迪 摄
崛起改革开放“新高地”
携手将改革创新推向纵深
前不久,川渝南北大道三期顺利通车,标志着从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到重庆市渝北区城区的“断头路”全部打通。从川渝高竹新区出发,开车抵达重庆主城区所需时间,从曾经的2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
由于行政区划阻隔,这条路在川渝交界处“断头”多年。2020年底,川渝高竹新区启动建设,尝试破题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南北大道启动建设。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成为“试验田”。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张见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税收征管一体化改革成果的发票存根被永久收藏。这是2021年10月,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自助办税平台挂牌成立时,开出的首张发票存根。
一组数据可窥该项改革的成效:目前,118项税费征管差异事项已统一 67项,办税时间缩短约60%。2023年以来,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围绕5方面23个具体合作事项,已累计办理业务超12万笔。
改革还在继续。不久前召开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九次会议座谈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的决定》,对管理机构、职能职责、规划编制、项目审核、财税征管、用人机制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有利于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更好助推两地融合发展。
近年来,川渝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目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携手将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近年来,川渝两地通过提升高频民生事项服务效能,加强社会治理合作,不断增进两地群众民生福祉。围绕公共服务一网通办,川渝推出311项“川渝通办”事项,涵盖就业、社保、就医、公积金等群众“身边事”,实现全域全类别的户口迁移“一站式”跨省通办。
汽笛声声,鸣响欧亚大陆。跨省域合作开行中欧班列(成渝)号,被外界视为“川渝一家亲”的生动体现。今年1—4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2261列、同比增长18%,累计开行超3万列,居全国前列,驰骋在新丝路上的“钢铁骆驼”,持续拉近川渝与世界的距离。
开放,正向全方位、全领域不断扩大。借助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514个港口,进出川大通道达48条。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成功举办,四川区域、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川渝“一盘棋”,共担新使命。乘风破浪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向着“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目标加速迈进。
来源:川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