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3000年前的古蜀人苏醒,回到曾经的地方,我相信人手一杯文创咖啡,一支“凹造型”雪糕,一定是他们正确的打开方式。5月8日,《四川新闻联播》关注了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召开的消息。会上,不少专家学者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出新的希冀,在他们眼中,古韵也应披上多彩的“外衣”,与时代共舞,与创新同行。
你有没有发现,如今在巴蜀大地上,无论是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老辈子”们可真是越来越会玩,越活越年轻了。
三星堆出土的陶猪猪被做成各种表情包,在网上火热传播;阆中古城一到重大节日,“飞哥”巡城,秀才赶考,古代经典场景让人瞬间穿越;川剧《离恨天?审》玩出小剧场模式,取戏剧之精华,演“渣男受审记”……这些创新“玩法”别说80后90后00后“赶时髦”,就是在10后的“小孩哥”“小孩姐”中都是妥妥的“顶流”。
那么在四川,文化遗产为何能“永葆青春”?这秘密就藏在川人乐观包容、自信豁达的文化基因里。人文荟萃的蜀地,奇才怪才不胜枚举。三苏、李白、杜甫、薛涛,千古诗风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古已有之的“安逸”性格更是让古蜀人脑洞大开,比如这些古灵精怪的文物造型,即便是放在当下也毫不过时,分分钟登上热搜。
面对四川“幺不到台”的文化繁荣之势,我们只能说,对不起,我们从来没有逆袭,偷袭,我们只有逆龄,正袭。相信在这次会议之后,四川的历史文化遗产会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再次引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新时代里的一股清流。
记者:陈宇韬 杨子瑞 李志琳(见习)何睿锋(见习)
来源:四川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