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苍是我的第二故乡,无论是春茶采摘,还是夏秋茶开发,我都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4月19日,获得旺苍县“荣誉市民”后,王新超说,旺苍的茶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也使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4月19日,王新超(左)获得旺苍县“荣誉市民”。陈加普 摄
王新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茶树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树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之所以成为旺苍“荣誉市民”,源于王新超对旺苍茶产业的近10年帮扶。
旺苍县“荣誉市民”、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王新超。陈加普 摄
接下帮扶的接力棒
王新超与旺苍县的帮扶情得从另一个旺苍县“荣誉市民”的故事说起。
7年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另一位老专家,时年77岁的白堃元被旺苍县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坐落在浙江杭州。1997年,白堃元作为所里的专家,第一次来到浙江省对口帮扶的四川广元,仔细考察了广元每个县区后,白堃元发现,旺苍县山高雾多,土壤的酸性程度非常适合种植茶叶。
从此,白堃元每年都会来到旺苍忙上一段时间,办辅导班,讲授种茶、采茶、加工、包装知识和技术,上完课又到茶园或茶农家里现场辅导,跑遍了旺苍的每个乡村。为旺苍茶产业的基地建设、加工工艺、技术培训、良繁体系、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使旺苍茶叶成为四川茶叶的一张响亮名片。
2015年,已75岁高龄的白堃元因为年事已高,即将结束对旺苍茶叶科技的帮扶任务。为了让科技帮扶工作不断档,经白堃元大力推荐,中茶所选派,王新超接续在旺苍县的科技帮扶工作。
自此,王新超也与旺苍茶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15年开始,王新超以特异性茶树新品种“中黄1号”及配套技术推广为抓手,从品种引进、标准化种植和绿色防控、标准化加工等诸多技术环节入手,推动旺苍黄茶产业发展。
为旺苍茶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中黄1号”从2010年开始引种到旺苍县进行小面积试种,取得了初步成功。
然而,在进一步扩大种植的过程中,由于地理条件的多样性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多年种植不成园、投产茶园产量低、种植农户收益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王新超带领团队多次到主产乡镇调研,实地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寻解决方案。
王新超(左一)指导旺苍本地茶叶技术人员、茶农种植“中黄1号”。受访者 供图
2018年,王新超牵头将旺苍县作为中国农科院“茶叶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课题的示范县之一,引入品种、栽培、植保、机械、加工等各个环节的专家,从全链条入手,解决“中黄1号”在旺苍发展的技术问题。
经过2年多的示范推广,“中黄1号”茶园投产时间从4年缩短到3年,已投产茶园实现了产量和效益均80%的增长,破解了困扰旺苍黄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极大地激发了茶农的种植积极性。
目前,旺苍县已将“突破性发展黄茶”作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抓手写入茶产业发展规划。
茶叶种下了,如何让它名气更响亮?王新超还协助旺苍县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广元黄茶栽培技术规程》《广元黄茶加工技术规程》《广元黄茶产品质量标准》等,使“黄茶”地标产品管理“有规可依、有据可查、有样可对”,实现了“广元黄茶”“品种、品质、品牌”的融合和标准化生产。
在王新超的推动下,旺苍县整合了品种、种苗繁育、栽培、植保、加工等等全国知名专家资源,为旺苍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茶产业全链条技术支撑。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王新超还全力支持旺苍县茶树种业园区建设,引进全国各地的珍稀种质资源,建立了全国领先的县级茶树种质资源圃,并为资源圃的每份资源建立了分子指纹图谱。2023年,他又带着专家团队,深入旺苍县多个乡镇,开展茶树资源普查,筛选优异单株,为培育旺苍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茶树新品种打基础。
王新超(左二)在旺苍开展茶树资源普查。受访者 供图
9年多来,旺苍县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黄茶种植规模达到5.1万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黄茶种植基地。茶农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据统计,2022年黄茶种植户比传统种植户人均每年多收入5000多元。
王新超表示,“在旺苍的时间刚刚迈步第一个10年,以后还有很多个10年,只要旺苍需要、广元需要,我便全力以赴。”
来源:川观新闻
记者:张敏 燕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