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走进大山向森林要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27 18: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森林养眼又养胃。

冬至时节,当大部分树木已掉光叶子,孤零零地立在地面上时,旺苍县黄洋镇古店村四周的山上却依然青翠,成片的楠竹覆盖了连绵的山坡。

村民们在楠竹产业园里忙碌着,有的熟练地挥舞着砍刀砍断竹子;有的将断竹拖到路边集中摆放;有的在用麻绳打捆,方便装车……园区负责人李林拖着竹子,不时跟大家聊上两句,说起未来的发展,他脸上挂着笑容:“城里人都喜欢绿色食品,我们的竹笋也是代表绿色和健康的一种食物,现在森林食物的市场大着呢,以后的日子会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向森林要食物”“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广元发挥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树立起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持续优化森林食品供给结构。

创新思路破壁垒

不与主粮争地,找准山区发展的潜力在山、希望在林

车辆刚驶入朝天区沙河镇罗圈岩村,满山的核桃树就出现在眼前,从山脚向上望去,“沙河万亩核桃示范基地”的标志牌矗立在陡峭的坡地上,清晰可见。顺着公路盘旋而上,记者跟随着当地核桃种植户何首军来到半山腰。

“这一片枝头比较矮的核桃树就是我家的。”何首军伸出右手朝前方比画了一圈,随后走进自家的核桃林。与春夏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景象不同,此刻,大多数核桃树上只有零星的几片叶子还顽强地挂在枝干上,而每一棵树根处的土壤都有翻新的痕迹。何首军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摊在手心,有些无奈地说:“我们这里山高坡陡,还都是沙地,不适合规模化种植水稻、小麦这些农作物。”紧接着,他语气一转笑着道:“但很适合种核桃树,这样不仅能用好这些山地,我们还能靠它们致富。”

何首军与核桃树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集体林下户中,他家分到了8棵核桃树,由于没有管护经验,只能“靠天吃饭”,每年卖出去几十斤核桃,对他家来说就已经很满足了,毕竟当时“外出务工”才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就这样任由核桃树自由生长了近20年,到90年代末,罗圈岩村开始实施第二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在自家分得4亩多耕地(2020年航拍测绘实际面积为11亩)后,何首军才开始思考在核桃树上“打点主意”。

何首军拿出一半的地种小麦、玉米,另外一半用来种核桃,想通过收入对比,看看种什么更合适。但要想核桃树出效益,必须会管。说干就干,他报名参加了朝天区第一批核桃采穗圃基地建设培训班,学习芽接、修枝等技术,随后便开启了自己的核桃种植之路。

从区林业局领回100多株手指粗的核桃苗,何首军将它们栽到坡耕地里,除草、刷干涂白、防病治虫、修枝整形……经过两年的细心管护,第三年开始嫁接优质品种。在漫长的等待中,又过了3年,核桃树终于挂果,按晒干后的重量计算,当年核桃产量超400斤。随着核桃树长大,每年产量成倍增长,到2020年,他家干核桃就收了4000多斤。后面因改良品种产量暂时有所下降,但何首军的信心却很足。

“核桃挂果后,我们算了一笔账,发现在坡地上种核桃比种小麦、玉米收益高。”何首军解释到,每年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大概1500斤,除去自家吃和喂猪,几乎没有剩余的往外卖。而才挂果两年的核桃树却能收入近万元。

有了数据的对比,再加上前些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何首军顺势而为,将自家的土地都种上了核桃。现在的他早已不再外出打工,平均每年2000余斤的核桃产量,让他家的核桃树真正变成了“摇钱树”。

如何不与粮争田、扩大食物生产空间?广元不少农户做出了跟何首军一样的选择——向生态要价值、向林地要效益、向森林要食物。

在发展楠竹产业之前,李林曾长时间在沿海地区务工。前些年,在浙江安吉、四川宜宾等地考察一圈后,他毅然带着打工挣的钱回到古店村,流转了300亩山地,栽下了12万株竹苗。后来逐步扩大面积,现在李林一家在山上承包了800多亩地,建起了楠竹产业园,园内近百万根竹子长势良好,今年更是迎来第一次大规模竹笋采摘。看着曾经的荒山重新覆绿,李林颇为自豪地说:“我们种下青山,现在已还我们‘金山银山’。”

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脱贫地区,广元集革命老区、盆周山区、欠发达地区于一体,整座城市被群山环绕,不仅缺少像平原地区那样广袤的耕地,而且人均耕地面积偏少。然而,大山大水大森林的广元,却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广元林地面积1599万亩,占全市面积的65%,是耕地的3.9倍,可有效利用林地达600万亩以上,也为森林粮库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

目前,全市已建成核桃、油橄榄、山桐子、油茶等木本油料基地220余万亩,成功创建“朝天核桃”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广元油橄榄”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食用菌4万亩,建成笋用竹基地28.4万亩。2023年,核桃产量达24.82万吨,油橄榄产量达6000吨,食用菌产量达3.5万吨,竹笋产量达5600吨。

打开“粮库”促增效

在持续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前提下,向森林要种源、资源和产品

青川县有着“中国食用菌之乡”的美誉。

当记者走进青川翊瑞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菌子的特殊香气扑面而来,8名工人围坐在操作台前,对干香菇进行装袋前的质检。

拉开仓库大门,10层的铁架从地面向房顶延伸,架子上的每个塑料筐里,都装着12个规格相同的菌种袋,该公司总经理周鑫和两名技术人员正在察看菌种保存情况。

青川的山地占总面积的88.3%以上。充分挖掘林地资源潜力,大力推进森林粮库建设,林菌在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周鑫说,从种源、资源和产品着手,向广袤的林海要食用菌,是他对公司发展路径的思考。

在青川,可食用的野生菌品种多达40余种,目前人工驯化的仅10余种。周鑫的母亲是青川人工种植竹荪的第一人,她在25年前收获了第一桶金。10年前,人工驯化羊肚菌后,全县陆续发展了1万多亩,产值过亿元。

“一个新品种的面世,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翊瑞公司积极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在海拔1800米的高山之上,开展科学试验,重点对菌种繁育、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争取用2到3年时间,培育1个黑木耳新品种。

蜿蜒的河流在木鱼镇红旗社区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了一块难得的平坝。坝上,食用菌连栋温室大棚颇具规模,段木香菇种植基地里,密密麻麻的耳棒呈人字形交叉,一直延伸到很远的青山脚下。

平原地区多用秸秆、棉籽壳等作栽培基材,青川却有实力让菌种在段木上安家。这里漫山的青杠树,是种植食用菌的极佳木材,“坐七砍八”的生长特性,让其成为取之不竭的森林资源。今年,青川县骑马乡新民村、姚渡镇汉道河村等地新建4处高标准示范基地,共400亩,预计全年食用菌产量达到1.25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

“大山还为我们提供了天然的产品。”周鑫给记者介绍道,青川有着丰富的野生菌资源,主要以牛肝菌为主。每年8至10月,附近村民都会上山采摘野生菌进行售卖。以牛肝菌为例,干品每斤的价格可达到110元,鲜货则在15至30元每斤。

向森林要粮食,是开发森林资源,而不是毁林造田。广元在持续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前提下,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打开森林粮库。

群山相拥,松涛阵阵。昭化区元坝镇光华村的马尾松林下,一种外形似土疙瘩的菌类药材——茯苓,被村民们采挖出来,堆放在机耕道上,等待着装车运往加工厂。

依托21.2万亩松树,昭化区建成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茯苓种植基地,率先在全国开展茯苓产业“352”(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标准体系建设。

从空中俯瞰占地4000余亩的昭化茯苓产业园,一条条银线在绿林中穿梭,织成了一幅物产丰饶的图景。

“公益林+”和“种一轮三”,是昭化区发展茯苓产业,盘活“沉睡”的林区资源,向森林要粮的具体举措。

“茯苓只能在5年内未使用过肥料或农药的区域种植,我们积极推广生产环境仿野生化种植,即种植茯苓1年,采收后林地轮休3年,期间种植天冬、黄精等中短期中药材,加快松林天然更新,这样既保护了林区,又增加了林下经济收益。”昭化茯苓产业园的业主商婕介绍道。

从“连窖排木”到“段木窖种”的种植技术革新,让昭化茯苓的产量和品质迎来了一次飞跃。“我们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积极探索,有效减少杂菌污染的可能性,均衡了菌丝的营养吸收,将茯苓亩产提高30%,兼容性多糖、茯苓酸等单项指标全国排名第一。”商婕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年栽种了1170亩,产出1000多吨茯苓,好品质也必将带来好效益。”

扩充品类求突围

增加产品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森林食物供给能力和水平

白日微醺,天色渐明。远处,秀美的曾家山树木成林、蓊蓊郁郁,山尖处白雪皑皑;近处,清澈的潜溪河边,矗立着一排排标准化厂房,不时有满载货物的车辆,朝着两公里外的京昆高速公路驶去……

一路向北,记者来到了朝天区中子镇。如今,这里是核桃精深加工中心,10余家农特产品生产企业汇聚于此。

“送600斤核桃仁,要果仁大、好去皮的。”清晨,广元中子越龄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越龄熟练地拨通了宣河核桃专合社的电话。当天,厂里要生产核桃酥饼。

原料是农产品加工的“第一车间”。朝天区的50万亩优质核桃林,是发展精深加工的“底气”。随时要、立马有、及时到,是企业落户朝天,“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所在。

这里最有名的是核桃月饼。二三十年前,家家户户在白露前后采摘核桃,手工制作核桃月饼,迎接中秋佳节。走亲访友中,核桃月饼渐渐走出了大山。“在区里的支持下,一些人办起工厂生产月饼,也包括我的父母。”刘越龄是一名“创二代”。

如何让同一个地方生产的同种商品,打开更大的消费市场,从森林粮库中获取更多效益?生产企业把目光投向了丰富品类、抢占市场。虽然都沿用传统的手工技艺,但生产的月饼个头、形状、风味、包装各有不同,最大程度地迎合消费者的喜好。

“月饼有大有小,最小的两三口一个;有的酥皮入口即化,有的酥皮很有嚼头;有些包装大气,有些包装清新。”刘越龄将月饼作了比较,自家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年人,而青年人更乐意选择别家产品。“令人高兴的是,今年我们销售了4万多个月饼,许多企业的销售额也逐年攀升。”

核桃月饼的销售时间一年只有两个月,工厂生产不能歇,向森林要效益的步伐不能停。当地众多食品企业在研发制作核桃粽子、核桃饼、核桃调和油等新产品上下功夫,铆足了劲在消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森林食品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生产布局,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提升生态森林食品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越来越多来自广元的森林蔬菜、森林粮食、森林食用油、森林水果走向了消费者的餐桌。

在青川县,栽种食用菌的农业企业将利用森林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作为增加效益的办法。

驱车在乔庄镇的山间道路行驶,透过车窗,一片片青杠树林给清冷的冬季染上了一抹生气,眼前冷不丁地闪过一节节灰黑的段木,横七竖八地堆放在林下空地上——这里是青川九五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

曾经,九五生物科技公司在相隔不远的木鱼镇租用平坦的土地,建设了种植基地,一年的租金约每亩1200元。但食用菌原本生于树林下、枯枝上或腐殖质多的厚层土中,林下种植更加符合香菇、羊肚菌、赤松茸等食用菌的生长习性。

“今年以来,我们逐步退租了一部分土地,选择交通便利、地势较平的青杠树林,发展了约500亩林下种植,一年的租金锐减了大半,林下阴蔽的环境还节省了张挂遮阳网的开销。”公司负责人唐述刚说,与平原地区的规模化种植不同,山区无法使用大型农用机械,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发展林下种植成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实现了资源与投资的良性互换,让生态红利不断释放。

森林食品产业一头连着粮食安全,另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广元在建设森林粮库上,不断盘活优势资源,激活要素价值,用活机制政策,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作出广元贡献。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小丁 兰宜谦 

编辑:何沂薇  

校对:孙红玲

责编:冯勋  

编委:江涛

来源:广元日报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