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香满堂》演出现场。徐浩煊 摄
9月27日晚,成都锦江剧场内,由南充市川剧团打造的原创川剧《香满堂》在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中登台亮相。“这是一部讲述川菜传承发展的现代川剧,上座率超90%,没想到演出效果这么好。”南充市川剧团党支部书记李鸿斌说。
本届活动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首次整合川剧节和川剧汇演两大品牌,由川渝两地联动策划实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盛会。
就在10月1日,9月1日起同步施行的《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简称《条例》)“满月”。作为全国首次在文化领域开展的省际实体性协同立法,《条例》的施行将为川剧带来什么?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川剧如何更有“戏”?
看优势:底子强、受众广 川剧全国“圈粉”
“川剧保护传承立法让大家更有底气,为川剧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三度梅”获得者沈铁梅表示,大力发展川剧,有底子更有群众基础。
川剧《香满堂》演出现场。徐浩煊 摄
川剧起源于明代,流行于川渝云贵及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传承300多年来,我省川剧衍生出资阳河、川西坝、川北河和下川东四大流派,不仅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传统文化,更以喷火、变脸等表演特技享誉海外。
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来自重庆的川剧《江姐》和来自四川的川剧《草鞋县令》,双双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同一地方剧种两部作品同时获奖,说明川剧底子够硬,在全国的传播力、影响力再次提升。”沈铁梅说。
锦江剧场。徐浩煊 摄
同样“硬”的,还有川剧的群众基础。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为例,该院近5年年均演出量达600余场,每年观众均达20余万人次。去年,该院艺术项目、演出、产业等收入创历史新高。
“平均每天两场演出,《江姐》《花自飘零水自流》《白蛇传》《夫妻桥》等传统大戏,在华北、华东地区同样受欢迎。”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院长蒋明睿介绍,去年,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重庆市川剧院携手赴港献演,三天时间上演两场《李亚仙》及一台折子戏专场。今年,《江姐》等川渝优秀剧目还在北京、河北、陕西等多地巡演,在全国戏曲舞台“圈粉”。
看短板:人才青黄不接、阵地丢失 川剧振兴亟待破局
“这场演出的成败,对于我们这个县级川剧团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大考’。”回忆起7月29日晚川剧《最后一场封箱戏》演出时的情形,从业45年的泸州市合江县川剧团团长帅应能仍记忆犹新。
合江县川剧团原创川剧《最后一场封箱戏》剧照。向波 摄
一场演出为何称之为“大考”?帅应能说,合江县川剧团是泸州市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个县级川剧团,目前共有7名成员,包括团长在内的6名演员、打击乐手都将在2025年底前陆续退休。“最后一名演员也将在3年后退休,一旦‘考砸了’,这可能就是我们退休前的最后一场登台演出。”
合江的案例仅仅是一个切片。人才青黄不接,是各地川剧团面临的普遍问题。
资阳市乐至县川剧团2012年改制成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后,编制30人,但原有的在职人员仅11人。“这其中还有6名老同志,最近两年将陆续退休,如果不补充新的力量,根本运转不了。”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党支部书记杨春介绍。
川剧艺术流派“资阳河”。图据乐至县融媒体中心
纵观全省,“缺人”的背后,县级剧团的数量、规模也极度萎缩。“从鼎盛时期的‘一县一团’,到如今县级剧团几乎‘全军覆没’,有的地方甚至一个市都没有一个川剧团。能上台演出的队伍,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杜建华说。
同样缺少的,还有阵地。“没有固定阵地,我们的心常常是悬起的。”重庆市唯一 一家民间川剧团——龙群川剧团负责人龙群介绍,没有阵地就很难保证正常演出,也很难形成固定的观众群体。
在8月29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徐建群表示,尽管近年来川剧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存在人才青黄不接、阵地丢失严重、市场极度萎缩等问题,川剧振兴亟待破局。
看关键:条例施行 为川剧更有“戏”提供法治保障
9月23日,乐至县传来好消息。时隔45年,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再次迎来“新鲜血液”——首批19名川剧委培生正式签约入职,成为专业演职人员。
乐至县首批19名川剧委培生签约入职。乐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年前,我们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携手开展联合定向委培川剧人才的工作。四年后,19名年龄符合要求的委培生‘出道’,毕业就‘入编’。”杨春告诉记者,有了政策支持,当地将在“新生代”培养、节目排练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邀请名家名师进团讲课,带来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创作理念。
“《条例》规定,要加大对川剧领军人物、紧缺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育力度,各级教育等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和支持开展川剧进校园工作。这为我们搭建人才重地提供了重要支撑。”李鸿斌透露,时隔8年,南充市川剧团与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联合开办“川剧非遗传习班”,将于明年3月再次招生,为川剧传承“选苗”。已有多所当地中小学校表达意愿,希望能建立川剧人才选拔基地。
乐至县川剧委培生对着镜子观察自身动作的完成度。向宇 摄
而在《条例》中,“将川剧保护传承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将川剧保护传承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等条款,也让各地川剧团负责人心里更有底。
“这意味着我们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川剧理论研究和剧本创作,更缓解了‘不演不赔,大演大赔’的尴尬现状。”帅应能说。
更多的川剧阵地,也将陆续建立。以南充为例,占地面积1270平方米、设有近400座的南充市川剧团剧场新址设计图,正在做最后的图纸修改。未来,一个集办公、服化道、演出、排练等功能于一体,以专业戏曲演出为主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将在南充拔地而起。
“这也为基层院团、民营院团突围带来更多可能。”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袁艺表示,四川将组织国有、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走出剧场,走进街巷,深入景区、场镇、古戏台等场地,将丰富的文化产品送到基层。
“更多的可能”也出现在文旅领域。“川剧+文旅”,已有不少景区景点向川剧团发出邀约,谋求合作。“这两天有不少景区负责人与我们联系,想在文旅场景中植入川剧文化元素,引入或原创剧目。”李鸿斌介绍,为配合川剧市场的拓展,南充市川剧团计划结合声光电、LED布景等新技术,打造一批川剧小品、武侠剧、言情剧,抓住年轻受众的眼球,力求让川剧更有“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