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攀枝花市农业人口为50.98万人。就业实名制信息系统统计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入库人数为29.95万人,其中,约21万人在村务农,约9万人外出务工。今年4月的转移就业产业分布情况显示,转移就业8.4万劳动力,奔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数据分别约为1.22万人、2.2万人和5.02万人。
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分流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融合,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提出“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攀枝花立足自身实际,紧扣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大力实施城乡融合战略,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周凯元/摄影
“现在,许开成一家人可以每天在一起,陪着孩子长大、照顾老人起居。妈妈管理果树,爸爸对接国外订单,(芒果)出口到俄罗斯和尼泊尔,他和媳妇通过抖音直播、接订单和打包……”年初,一场演讲让攀枝花小伙许开成在各大媒体频繁亮相。
早前,许开成在给芒果套袋
日前,走进位于仁和区红旗村的许开成家,记者看到,这个返乡创业的“90后”小伙正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市分公司洽谈,对方计划从许开成的家庭农场预订500万斤芒果送往成都……
如今,许开成和父亲都在从事芒果出口贸易,仅2023年,他们一家便出口了700吨以上芒果,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流水超过1000万元。
在盐边县永兴镇苍蒲村,2019年,村民陈启贵在家人的帮助下,通过众筹的方式用200万元社会资金成立了家庭农场,建立起突尼斯软籽石榴基地。经过近4年的种植,去年,基地的石榴终于红了。
在攀枝花市农林科学院等市、县科研单位、农技部门的产业帮扶下,2023年,基地的石榴因品质优良赢得了市场青睐,全国各地果商纷纷下订单,约60吨石榴被抢购一空。“现在,石榴刚套完袋,预计今年也是丰收年。”陈启贵站在地里,望着眼前的石榴说。
不仅是许开成和陈启贵,21万在村务农的农村劳动力是支撑攀枝花乡村振兴的主动脉。近年来,随着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中央财政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资金的注入,以及越来越完善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这片“插根扁担都能发芽”的土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长”出越来越多就业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人返乡创业。
根据2022年攀枝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全市有260人回乡创业。 人口回流的背后是好政策的支持。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攀枝花围绕基建、产业、文化等持续发力,2022年仁和、米易、盐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49万元、2.41万元、2.17万元,稳居全省前列。
顾客:“梨子好多钱一斤?”
陈开慧:“十块钱三斤。”
……
近日上午9点,在东区地龙箐公交站路段,几个市民正围在陈开慧的菜摊前“砍”价。
陈开慧是盐边县红格镇和爱村人,2015年,为让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她与丈夫王江海把家从和爱村搬到了市区。
来市区的前8年,陈开慧凭借着和爱村优质的蔬菜资源,与生鲜蔬菜公司合作,给东区的一些食堂配送绿色有机蔬菜,近两年开始自己摆摊。王江海则一直运营红格镇到和爱村的乡镇客车。依靠勤劳的双手,去年,他们在东区东华街道帝景华廷小区安家,正式成为持有“农民身份证”的“城里人”。
同样过着“城市生活”的,还有摘掉“贫困户帽子”的张文莲一家。2019年以前,张文莲一家还在米易县丙谷镇护林村务农,每年有6个月在土地上劳作,种有4亩玉米地,年收入不到6000元。“回想起那个时候,真是太难了,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最怕老人孩子生病。”张文莲说。
农闲时,张文莲和丈夫就在家门口打零工,2019年9月,张文莲和丈夫因为手脚麻利,被东方钛业公司相中,成为了“上班族”。
如今,夫妻俩的年收入有6万多。“手头相对宽裕了,幸福感也有了。”张文莲说,“现在就想努力上班好好孝敬老人,供孩子上学,让他们以后有好一点的出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民跃出“农门”原因十分复杂,一些是为了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一些则被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吸纳,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
不论是扎根乡村,还是选择城市,有的人找到了幸福,有的人还在寻找幸福。
对于农民而言,是否离开土地,并非一道二元对立的选择题。在留在乡村和前往城市之间,还有一些人处于“摇摆”状态,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进城务工。
记者走访调查时了解到,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仅部分能够成为自由职业者或新就业形态的从业者。
以东区炳草岗街道的美团骑手张国平为例。张国平24岁,是米易县湾丘彝族乡人,家里主要种植番茄和辣椒,从攀枝花技师学院汽修专业毕业后,他每年5至11月外出打工,12月到次年4月在家务农。现在,他租住在瓜子坪街道,每天上午9点开始接单送外卖,烈日的“炙烤”,是他离开土地后依然经受的考验。
正常情况下,张国平一天能送50余单,每单收益约5元,每月收入约6000元,除去房租等日常开销,他工资只剩下一半,距离10万元小汽车的目标,还需要33个月。虽然身在城市,但谈及理想生活时他说:“尽管回家种地累一点,但压力小,还是想回去。”
得益于攀枝花市近年来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如今,“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向往的生活,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但怎样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怎样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幸福?记者相信,随着攀枝花推进城乡融合脚步的加快,每一位农民心中的答案都将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