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2023年7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发表致辞说,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从东汉年间的“锦官城”,到唐宋时期的“扬一益二”,从“百年春熙”到“国际范”的交子商圈,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外交流的门户,锦绣繁华延续至今。
迈入新时代,成都积极融入开放新格局,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门户”到“枢纽”,成都如何实现进阶?
顺势而动
抢抓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新时代,成都迎来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交汇实施,推动成都由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前沿。
成都应如何抓住这些机遇,引领开放格局系统性重塑?“依托国际航空港、铁路港枢纽,建设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开放通道。”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了成都未来五年扩大对外开放蓝图,并提出了国际门户枢纽实现新跃升的奋斗目标。对于成都国际铁路枢纽建设,《成都市“十四五”国际对外交往中心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主、铁路货运场站为补充的铁路货运体系,完善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持续提升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
目前成都紧盯目标,加快构建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至欧洲、北至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陆海货运配送体系。西向稳定运行罗兹、纽伦堡、蒂尔堡三大主线;北向稳定开行至俄罗斯、白俄罗斯班列,首发俄罗斯莫斯科—成都—老挝万象、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成都—越南胡志明等跨亚欧全程铁路班列;南向构建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主,中越、中老铁路通道为辅,南沙、黄浦等港口多点进出的国际多式联运网络;东向深化与宁波、上海、青岛等港口合作,加快“枢纽对枢纽”海铁联运组织。
自2013年4月,首趟“蓉欧快铁”直奔波兰罗兹,打破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沿海港口的历史。11年来,依托成都国际班列,成都不断加强和世界连接。截至目前,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超过2.7万列,联通境外112个城市,与波兰、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等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不断提升着成都的国际门户枢纽功能。
两场一体
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再跃升
国际门户枢纽实现新跃升,离不开“航空枢纽”这一大关键词。数据显示,2013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飞机起降超25.0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超3340万人次。2021年6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成都由此成为继北京、上海后中国大陆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到2023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全年共完成航班起降53.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达到7492.4万人次,是10年前的两倍有余。
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缘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组成的“两场一体”航空枢纽格局。目前,成都已开通超140条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覆盖全球主要中心城市;定期直飞客货运航线拓展至70条,通达欧、美、澳、非的洲际客运骨干航线网络基本形成,亚洲主要航点实现全覆盖。一条条国际航线从成都延伸而出,让来自海内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此汇聚,释放城市开放活力。
在织密国际航线的同时,成都今年还相继开通多条国际航线的“国际通程航班”业务,进出境中转旅客可享受在始发机场一次性办理乘机、托运行李手续,在中转地一次性办理进出境通关手续,在目的地一次性提取全部托运行李的便捷通关,大幅缩减中转时间。数据显示,莫斯科、圣彼得堡、罗马、伊斯坦布尔等洲际航线在成都的中转率已超55%,成都航空枢纽的枢纽属性愈发凸显。
创新赋能
持续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
“门户是进出通道,枢纽则是各种资源要素进来后能够产生化学反应的地方。”成都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曾明友表示,“跨入‘2万亿’时代后,成都要成为门户,更要成为枢纽。”
目前,中欧班列、双国际机场已给成都带来了流量优势, 门户功能发挥较好,下一步就是要强化枢纽功能,而强化枢纽功能就需要打造高能级的开放平台。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自贸区,正是成都推动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从内陆腹地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关键抓手。
今年,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已挂牌7年。7年来,成都区域探索形成720余项制度创新性强、经营主体反映好、具有一定系统集成特点的改革实践案例,累计14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采纳并面向全国推广。从更多创新端口出发,成都“智”贸建设同样成效显著。以智慧港口建设为例,成都机场口岸实施“7×24小时”便利化通关,将成本降低60%;铁路港实行“转关+车边直提”,大幅提升货物通关效率……
近年来,成都自贸试验区还着力在权限下放、金融、法治方面着力创新。目前,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成功推动3批146项省级管理权限下放;推动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跨境贸易结算便利化试点和跨境资金池业务,落地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推动涉外商事与法律服务中心运营,天府中央法务区启动运行,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回法庭成都审判点获批设立,知识产权等6个专业法庭挂牌,专业法庭数量居中西部首位。
这些改革创新成效如何?一组数据可以给出答案:截至2023年年底,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以不足全市千分之七的面积,贡献了全市46%的外商投资总额与25%的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成都开放型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
实力升级
打造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
要让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功能不断提升,除了硬实力,还需要一种软实力——营商环境。
自2019年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以来,成都已连续6年迭代更新营商环境政策体系,从“建体系夯基础”到“数字化强赋能”,成都已累计推出906项改革举措。其中“蓉易享”“蓉易贷”“蓉易诉”“蓉税乐企”“蓉易用”和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实施方案等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提升成都企业的竞争力。据统计,2023年成都市场主体增加了60.2万户,目前全市市场主体总量接近390万户。“12345亲清在线”正式上线一年来,已累计受理企业诉求11万余件,提供各类惠企服务3万余次。
图据成都12345
在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方面,2023年,成都海关推出优化营商环境25条细化配套举措,包括“优化出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碳管理培训等技术服务”“全面推广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等,从保障货物快进快出、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提升惠企服务质效等4个方面发力,助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完善,吸引着众多外资企业到成都投资兴业。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新设外资企业713家,平均每天新增2家外商投资企业。已有16家外资银行、30家外资保险在成都设立了分支机构,中欧国际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在成都设立了服务中心。成都已聚集世界500强企业315家,与全球235个国家(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城市创新指数跃升至全球第24位,全球金融中心第44位……
两年前,《成都市“十四五”国际对外交往中心建设规划》勾画了成都扩大对外开放的宏伟蓝图。明确到2025年,将成都建设成为承担国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聚集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开放高地、彰显天府文化魅力的独特窗口;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如今,随着对外通道全面拓展,平台载体创新发展、营商环境显著提升、经贸合作成果丰硕,成都从西南腹地站上了世界的舞台,已与110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城市,成功举办成都大运会、成都2024汤尤杯、2024成都世园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和国际重大交流活动,离定下的目标越来越近。
从区域门户跃升国际枢纽,从国家中心城市进阶国际大都市……接下来,成都将继续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开放层次更高、制度环境更优、经济活力更加充沛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