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是写给钱塘秀才王复的。王复在乡间行医,悬壶济世,受到百姓爱戴,他家的庭院中有两棵高大的百年古桧,此诗即由此而发。苏轼《种德亭并叙》云:“处士王复,家于钱塘,为人多技能,而医尤精,期于活人而已,不志于利。筑室候潮门外,治园圃,作亭榭,以与贤士大夫游,惟恐不及,然终无所求。人徒知其接花艺果之勤,而不知其所种者德也。”
诗歌描写了两棵桧树相对挺立,凛然不可侵犯,令人敬畏。它们不仅树干笔直直入云霄,更为奇特的是,它们的根也直入地下,到九泉之处也毫不弯曲,这样的情景恐怕只有地下的蛰龙才知道了。诗人以桧喻人,赞美威武不屈、刚正不阿的优良品德,颂扬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
诗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被沈括指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如此!”指控他“大逆不道”,这首诗也成为促成“乌台诗案”关键的一根导火索。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