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
栉风沐雨,踔厉奋发。7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凝心聚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徐徐绘就,一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正接力谱写,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履铿锵。
一
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要生存,离不开现代化。中华民族要发展,离不开现代化。中华民族要安全,离不开现代化。实现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由近代衰落走向强盛的历史转折点,为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现代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1953年1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建设“现代化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国防”,初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要求。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人民公布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由此正式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我们党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命题是在改革开放后。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战略安排将中国现代化的宏观性任务转化为具体性步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了路线图。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党紧紧围绕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带领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归结于中国式现代化,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与不懈追求,不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新的时代内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一条充满生机活力的康庄大道。
二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75年来,瞄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我们一路向前,敢为敢创、善作善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由现代化的落伍者、赶超者到成功者、贡献者的历史性巨变。
75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连上台阶。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7.9%。
75年来,我国发展根基愈发坚实。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69541万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33万亿元,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服务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75年来,我国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到“天宫”遨游太空,再到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中国创新实力持续跃升。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比2012年增长2.2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75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积贫积弱,人民普遍贫困。经过多年不懈奋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从生态失衡到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75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加强。人民军队一路披荆斩棘、奋斗牺牲,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威慑和实战能力不断增强,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形成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为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指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英雄的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续写了新的时代篇章,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75年来,我国经济影响力持续提升。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2013年至2023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我国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三
精彩纷呈的现代化建设四川篇章
今日之四川,江河壮丽、动能磅礴、万众一心、前景广阔,现代化呈现出万千气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革席卷巴蜀大地,这片土地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史诗。
经济实现跨越发展。75年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24.6亿元,到1973年突破百亿,达到103.9亿元,用21年时间实现百亿的跨越;1991年经济总量达到1016.3亿元,用18年时间实现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2007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0562.4亿元,用16年时间实现从千亿到万亿的跨越;2011年、2015年、2018年、2021年、2023年先后跨越两万亿、三万亿、四万亿、五万亿、六万亿台阶,2023年经济总量达到60132.9亿元,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75年来,四川经济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到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经济发展的巨大转变,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取得实效,城乡一体化加速融合,区域经济、民营经济等经营主体发展活力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发展动能持续增强。2023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6%、29.9%和62.5%。
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后,四川抢抓西部大开发等各种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从实现通达到追求速达,从修建普通公路铁路到全面建设高速公路铁路,从陆路交通到陆空水运齐头并进,蜀道难变新通途。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高速公路建设跑出“加速度”,并不断向大凉山、大巴山、大雪山延伸。通车总里程从4000多公里增至10000多公里,年均建成500公里以上。
民生改善成效斐然。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社会处于休养生息阶段,人民生活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居民收入显著增加,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公共医疗卫生发展,持续改善人民医疗条件,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共建共享,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开放程度日新月异。四川地处内陆,不沿海、不靠边,对外贸易起步较晚,基础薄弱,60年代起,对外贸易逐步萌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初步发展,并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增长,规模持续壮大。进入21世纪以来,四川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重要历史机遇,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锚定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主攻方向,积极推介新四川、开辟新通道、开拓新市场,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贸易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西部地区对外经济合作排头兵。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一路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不断书写。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