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多,在绵阳安州区塔水镇开禧村,作为开禧寺文管员的刘仲伦,一早便出门了。他沿着一条乡间小路走去,不到2分钟便到了开禧寺。
一到寺里,刘仲伦就开始巡护文物,检查一圈下来,要花半个多小时。自2013年以来,这条线路,刘仲伦走了11年。
一年365天都在岗,一天绕寺巡视10余次,与老伴聚少离多……虽然条件艰苦,但他深知开禧寺文管员的职责在这里。
坚守
十一年如一日 与文物互相陪伴
开禧寺这座古刹,建成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与北京故宫同岁。早在2013年3月5日,开禧寺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仲伦的家就临近开禧寺,在他印象中,开禧寺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在申报文保单位前,开禧寺是村上的办公地点、大集场所,他甚至还在里面读夜校。
“在我们小时候,一到夏天都喜欢到大殿里乘凉,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当时县上邀请刘仲伦担任文管员时,他满口答应下来。
自从当了文管员,刘仲伦几乎每天天不亮就到院内;遇到值夜班时,他还要半夜起来几次,到院内走一圈,风雨无阻。
随着夕阳西下,刘仲伦一天的工作也接近尾声。他拿出手机看了看,“我今天走的步数已经有18000步了。”记者翻看他的运动步数记录发现,刘仲伦的步数,几乎每天都在2万步左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古刹,用行动守护着这处文物的平安。
刘仲伦说:“当文管员就要看住、守护好这些文物,不能有一点闪失。这么多年,和开禧寺互相陪伴,好像我的生活与这些文物早已融为一体。”
传承
开禧寺的魅力 会被更多人发现
刘仲伦平日没有其他爱好,但他在寺内并不“孤独”。近年来,随着开禧寺知名度提升,到这里来参观学习的专家学者和游客逐渐增多,刘仲伦也变得忙碌起来。
记者到访时,正见刘仲伦在一棵倒下的大柏树旁,忙着拉起警戒线。因几天前的连续降雨和大风天气,大殿后的一棵大柏树被吹倒,刘仲伦见状及时向上级汇报,让施工队过来把大树栽种好,防止游客因此受伤。
他既保护着游客安全,更保护着文物安全,每日一次次耐心提醒游客文明参观,防止文物被损坏。空闲时,他还“兼职”当起了讲解员,给游客讲述开禧寺的历史。
“大殿由木制的‘梁柱’结构作为核心,拼搭修造起来,为何能历经六百年屹立不倒呢?”刘仲伦常与游客交流,让更多人感受到了这处文物的魅力。
“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守护好开禧寺,让更多人了解开禧寺。”刘仲伦说。
这些年来,刘仲伦的搭档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少人都因为条件艰苦,工资太低而选择离开。只剩下刘仲伦雷打不动地坚守,可他面临的困难却一点也不少。
刘仲伦的儿子在攀枝花工作,常劝他不要再起早贪黑工作,把他接到攀枝花安享晚年。可每一次儿子的劝说,都会被刘仲伦婉拒掉。
“我每天几乎都是早出晚归,顾不上家里的事,老伴一开始还有点不高兴,但眼见着开禧寺被越来越多人了解,现在也支持我的工作了。”刘仲伦的坚持,让家里人的态度慢慢发生了转变。
刘仲伦告诉记者,“我现在虽然年纪大,但身体还算硬朗,我热爱这份工作,只要能走得动,我就会一直照看这些文物。开禧寺我能守到哪天就到哪天,直到自己走不动路。希望有人能接替我,继续守护好开禧寺。”
(安州区融媒体中心 涪江观察记者 安峥 文/图/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