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浙川一家亲 共铸山海情丨原计划支教一年的他,为何一次次选择留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9 18: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川观新闻记者 燕巧

王东军说话的声音不大,跟他聊天时,需要坐近一点才能听清。

这是他从浙江杭州到四川康定后形成的习惯,“说话如果太大声,一不小心就会‘高反’。”

5月15日,“浙川一家亲,共铸山海情”浙川东西部协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康定市第二中学,这所雪山脚下的中学海拔有3000米,记者们呼吸不畅的同时,也切身体会到从杭州到康定支教老师的不容易。

王东军和他的“萧山班”学生。

访谈中,今年54岁仍留在高原的故事让记者们感动。

援藏支教的梦想,很早就开始在王东军心中萌芽。2021年,王东军的妻子奔赴青海省支教。“爱人很喜欢那边支教的生活,也激发了我来西部支教的想法。”

新一轮浙川对口支援,杭州萧山结对甘孜康定,2022年王东军主动请缨,作为杭州市萧山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从萧山区江南初级中学到康定支教,担任康定市第二中学初中2025级一班班主任,他的班级也叫“萧山班”。

刚到康定的一个月里,高原反应导致王东军经常失眠、头痛,“平时说话、讲课都不敢太大声,一个不小心就会呼吸不畅。”

虽然高海拔给王东军适应支教生活带来不小挑战,但他没有一点退缩。“不能因为高反影响支教,我是来上课的,不是来休息的。”克服种种不适应,王东军开启了高原任教之路。

谈起在康定支教跟原来在杭州任教的不同,王东军感触最深的是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在萧山,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很多,老师、学生、家长会为了孩子的成长经常沟通。”

但甘孜高原路途遥远,家长和教师的见面机会少得可怜。“班里孩子家住得最远的是在乡城县、得荣县,相距学校五六百公里。”王东军告诉记者,他曾安排过一次家访,教师做“纽带”、学生当“翻译”,第一次将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联结”在一起。

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这次家访最近的驱车100多公里,最远的驱车走了600多公里。通过在高原大山深处甚至是悬崖边上的家访,王东军找到了激发孩子成才的“钥匙”。“我希望我们班上的学生将来能学习成才,造福家乡的父老乡亲。”

初一上半学期期中考试刚过,理塘一位学生家长给他打来电话,称孩子从来没有离开家这么远,想让她转回老家上学,王东军无奈同意了。

这次家访期间,王东军专程到理塘去看望她。孩子和父母一起为王东军献上哈达后,就哭着对王东军说:“王老师,我还能重新回到您的班里读书吗?”王东军高兴地点点头。

“萧山班”,已成为高原孩子渴望的学习课堂。

这群孩子,让王东军一年又一年,不断申请留下。“我想继续待下去,继续在这里支教,只要我的身体允许,我想把这一届孩子带到毕业。”王东军表示,他想试试用自己的方式,培育这片土地上的孩子。

让连绵的群山不再遮蔽学生的视野,帮助孩子改变自身命运,是王东军内心的深切愿望。“希望每位学生像甘孜漫山遍野开放的格桑花一样,在老师的培育‘灌溉’下,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王东军说。(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川观新闻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