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临之际,雷波的山川河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苏醒。
近日,一首融合了雷波县原生态音乐的本土彝族民歌作品《醒绿》在雷波县马湖上演,这首震撼心灵的民歌生动地描绘了春天万物苏醒的景象,以及幸福美丽和谐的彝家新寨。
原生态音乐描绘彝家新寨春日和谐景象
《醒绿》的演出,它不单单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对雷波县丰富民族文化和深厚历史底蕴的传承与展示。这个以独特民族风情闻名的地方,其居民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情感。当地有句俗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歌。”这句话生动地反映了雷波人对音乐的热爱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无论是节庆、丧葬还是婚嫁,雷波人都会纵情歌舞,用音乐来表达情感和祝福。
在雷波人的生活哲学中,歌唱不仅是情感表达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醒绿》的创作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它不仅仅是一首乐曲,更是雷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颂。
在演出现场,演员们身着优雅大方的彝族传统服饰,他们的表演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彝族传统乐器与原生态民歌的结合,不仅展现了彝族文化的多样性,也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随着第一缕乐音的飘扬。《醒绿》的旋律在广袤的湖面和四周的山谷中回荡,悠扬的笛声、清脆的月琴声与深情的高腔交织在一起,仿佛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醒绿》不仅仅是一首民歌,它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和希望。
《醒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雷波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作品运用了大量来自雷波的民族器乐,有人们常见的月琴、口弦、竹笛等,还有不常见的水鼓、咬笛、马步等,以及模仿树鹃、躁鹃、布谷鸟、牛羊叫声的口技,还有通过挖掘整理创新的民乐器竹筒、羊皮鼓、彝鼓、竹筛,风声、雨声、雷声模仿乐器等,这些乐器交汇出来的声音纯净而悠扬,能够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遐想。加上雷波的本土民歌,这些歌曲旋律优美,富有地方特色,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声音的世界,让人仿佛置身于春意盎然的天地之中。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醒绿》这样的音乐作品,提醒人们放慢脚步,聆听自然和内心的声音。它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为人们架起了亲临大自然怀抱的精神桥梁,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守护民歌之声,传承民族器乐之魂
在雷波,有一位特别的文化工作者,他不仅是雷波民歌、民族器乐文化的引领者,更是这片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他就是雷波县文化馆馆长龙鲁者。
多年来,龙鲁者深入村寨,倾听村民的日常歌声,观察他们的生活习俗,从中汲取创作灵感,致力于将雷波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去。龙鲁者的工作不仅仅是搜集和整理民歌,更重要的是挖掘和传播这些歌曲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他的足迹遍布雷波县的每一个角落,从深山老林到河谷平原,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劳作,他都耐心地聆听村民们的歌声,记录下那些即将消逝的旋律。
在多年的文化发掘保护工作中,龙鲁者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民歌资源。他说:“这些歌曲是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历史,表达着情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些深刻的认识,促使他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将这些歌曲以更合适的方式呈现给世人。
龙鲁者的努力并非一帆风顺。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民歌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他开始尝试将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他认为,创新是传承的另一种形式,只有让传统民歌焕发新的生命,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除了音乐创作,龙鲁者还积极参与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带领团队参加全国各地民族音乐节,邀请外地音乐人来到雷波,与当地艺人进行交流合作。这些活动不仅为雷波的民歌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当地民歌传承人、民族器乐演奏艺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龙鲁者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中来。他说:“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民歌不仅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这位默默耕耘在民间艺术田野上的文化馆馆长,正用他的智慧和热情,守护着雷波民歌的声音,传承着民族器乐的灵魂。
让彝族民歌与世界音乐接轨
“自从我踏入文化馆的那一天起,就不断地思索一个问题——文化馆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 曾经‘老少皆宜、欢乐跳跃’的活动安排,不仅是普通民众,甚至是我们工作人员对文化馆职能的误解。文化馆的使命不应局限于培养几个歌舞团队,或是将少数艺术爱好者造就成专家。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让民歌文化走向世界,实现彝族民歌与全球音乐潮流的完美融合。”龙鲁者透露他的心路历程。
一直以来,雷波县委、县政府以及各相关文化部门都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县上下都统一认识到: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过深入调研,雷波的彝族民歌文化被发现极为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婚礼歌、丧葬歌、情歌、庆新年歌、比赛歌、劳动歌等六大类别。除此之外,还有独具特色的毕摩音乐等,曲调类型包括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等,各具特色,用途各异。雷波县各级领导深知这些民族文化资源的珍贵,因此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举办民歌节、民歌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建立民歌数据库等方式,不仅保护和传承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还将彝族民歌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据统计,雷波县民间传承至今的彝族民歌数量超过5000首,其中已有1000余首被收录进《雷波彝族民歌集成》的25册书籍中。雷波彝族民歌以其海量的曲目、古老的乐器和独特的传承方式,延续着彝族音乐的血脉。县文化馆整理归档了大量珍贵的民歌资料,为未来的研究和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全县人民多年的努力,雷波的民歌和民族器乐等民族文化正在逐步走向复兴。近年来,雷波县文化馆牵头围绕彝族民歌文化发展、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清廉凉山、移风易俗等工作重点,打造了《祈福》《新情深谊长》《诺苏的孩子》《醒绿》《凉山的蓝月亮》《荞麦红了》《大地的母亲》《山海情深》等30多个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四川群星奖、浙江景宁畲族民歌邀请赛中屡获殊荣。特别是作品《新情深谊长》在四川电视台“一县一歌、闪耀家乡”作品赛中荣获优秀歌曲展播奖。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雷波的民族音乐,更为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春天来临之际,雷波的山川河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苏醒。《醒绿》的旋律如同春风拂过大地,唤醒了沉睡的生命,也唤起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音乐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谱写着生命的赞歌。
《醒绿》不仅展示了雷波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向世人证明了原生态音乐的魅力和生命力。在未来,雷波县将继续致力于挖掘和传播民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片土地上的音乐瑰宝。
记者:杨恒
来源:凉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