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61年,古人便在今成都邛崃市火井镇一带凿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口天然气井。
2000多年后的今天,巴蜀大地上已星罗棋布数万口天然气井,川渝人早已习惯用天然气烹饪食物。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也进入快速发展期——去年,由川渝地区共同构建的四川盆地天然气产能基地产量已达690亿方,占全国产量的30%;产量增量47.5亿方,占全国增量的半壁江山,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川渝地区正加快建设中国第一大气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四川、重庆联手建设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
千亿级立方米天然气生产基地如何建?全国两会期间,红星新闻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油气田开发首席专家文绍牧。
▲文绍牧
“四川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约40万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一。累计探明储量7.5万亿方,探明率仅18.7%,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最具潜力的盆地。”文绍牧介绍,根据规划,力争到2030年,建成中国第一个千亿级天然气生产基地。
“千亿产能基地建设,将更加巩固川渝天然气生产在全国的地位。”在他看来,尽管目前四川盆地千亿级立方米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与成效,但仍面临着天然气资源品质持续下降、油气央企矿权面积缩减、上产过程碳排放刚性增长、新增用地保障难度加大等问题。
为此,他提出四项建议。
一方面,我国含气油气盆地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周期普遍需要十几年,随着勘探对象的日益复杂,发现难度将更大、周期将更长。根据油气勘探开发的客观规律及特点,建议油气探矿权到期延续不限续期次数,以有利于具备稳定投资、技术装备先进、实力强劲的企业,通过持续投入、长期研究攻关、反复实践认识,稳定加快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
另一方面,四川盆地具有天然气资源优势和管道、储气库等基础设施优势,在“三州一市”风、光等新能源资源禀赋良好,具备天然气与新能源协同融合发展的先天条件。建议国家层面优先支持在四川盆地开展天然气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水风光气电多能互补融合发展,推动气电“两部制”电价政策落地实施,推动地方政府在支持油气生产企业,通过参与气电项目建设和保障气电项目供气、管网及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天然气保供能力等方式,获取新能源指标配置上给予政策支持,助力油气生产企业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实现“双碳”目标。
“建立千亿方生产基地建设用地绿色通道,还需加大用地保障政策支持力度。”他呼吁,国家层面给予生产基地建设用地专项支持政策。例如,将千亿方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保障规划用地需求。再比如,容缺许可项目加快用地,同意项目在提出用地申请时,以清单方式审查无否决项后即可用地动工,在动工期间同步办理审查审批程序。
千亿方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加速推进的同时,油气生产央企的碳排放量也呈刚性增长趋势,油气生产企业实现“双碳”目标将面临巨大挑战。“正确处理好能源生产供应与涵养生态优势之间的矛盾,是把西南地区建成我国重要能源资源供应保障基地的关键。”他建议以服务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设为指引,加快引导区内龙头企业健全完善西南地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S/CCUS)产业链,统一战略规划,按照“源汇匹配”原则,打造两个千万吨级区域中心和三个百万吨级区域中心。
科技攻关也至关重要。他建议川渝携手,设立CCUS-EGR和空气直接碳捕集(DAC)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全国试验基地,形成全产业链技术经济可行的技术体系,并由川渝政府推动建立CCUS联席会议制度,协调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共谋发展。
此外,文绍牧还建议以成渝共建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契机,推动将CCUS核定减排量纳入区域碳交易市场的规则、规范和制度建设。
记者:彭祥萍 摄影报道
编辑:成序
来源:红星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