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文/王成栋 图/李志强
“这么一小块电池,很有可能颠覆产业格局。”2月19日上午,在绵阳刚见到“万千气象看四川”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报道组,雷天宇就语出惊人。
雷天宇是去年才成立的四川成科国重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科国重”)总经理。在此之前,他是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眼下,他手里拿着的,是去年才试产成功、被业内称之为“超级电池”的锂硫电池。
从高校副研究员到成科国重的总经理,再到孵化出“超级电池”,雷天宇过去一年经历了什么?
成科国重研发的锂硫电池样品。
一道难题:
高校科研团队手握颠覆性科研成果,但却困在了创业资金上
“说实话,如果不创业,我现在要么在学校实验室,要么在大学课堂上。”回首自己“下海”创业的过程,雷天宇很是感慨。
2021年,雷天宇所在的课题组破解了集成封装式固态锂硫电池(以下简称“锂硫电池”)诸多产业化应用的技术难题,并于当年实现了小批量试产,实现了全球首次锂硫电池从原料制备到电池组装全链条的突破。
转过来年,课题组与中国铁塔等多家企业进行了应用测试,获得了用户们的高度评价。
实验证明,锂硫电池蓄电能力更好、质量更轻且具有较强的极端环境适应性。具体来说,相同体积的锂硫电池蓄电能力比同等体积的磷酸铁锂电池高80%。同时,锂硫电池的重量仅为后者的60%,且可以在-60℃—300℃环境下正常运转。
以目前通用的工业级无人机电池为例,同等体积的锂硫电池续航时间为108分钟,比普通的动力电池多了48分钟。
捏着这份实验报告,雷天宇所在的课题组坐不住了。“大家都知道这项技术含‘金’量很高,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创业的想法。”雷天宇说,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动力电池的应用场景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而且我们这个还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锂硫电池应用样品。
但这个“泼天富贵”并不好“接住”?当时,摆在课题组面前的问题不少,最为现实的包括:哪里寻找中试平台?厂房在哪里?启动资金从何而来?市场怎么开拓?
“任何一个要素无法保障、满足,我们的创业计划就可能失败了。”成科国重相关负责人坦言,仅技术中试环节的厂房、设备、用水、用电和用地等要素保障,前期投入至少三四千万。而这笔钱,对于课题组成员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说实话,我们评估完成本后是很不乐观。”同样原就职于电子科技大学的成科国重总工程师程开军坦言,在这个阶段,课题组极其渴望有人能够“帮一把”。
一次牵手:
耗时三年追踪,最终耗时140天备足招引“聘礼”
课题组的迷茫没有持续多久。去年5月,绵阳科技城新区找上了门来,送上了诱人的“报价”:厂房、设备、启动资金、用电等创业所需全套保障方案。当月底,课题组与绵阳科技城新区成功“牵手”,并于当年9月15日移交中试设备、厂房和生产线,前后耗时不过140天。
即便在业内,电子科技大学的课题组及所研究的锂硫电池都相对冷门。那么,绵阳科技城新区为何找上门?
“我们从2019年就开始观察、追踪这个课题组和这项技术,能够确认转化的技术层面没问题、市场应用领域也比较广。”绵阳科技城新区科技创新综合党委书记、科技创新局局长杨静霞透露,对标西部科学城建设目标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难点,当地在“引智招产”方面做了诸多准备。
首先,绵阳科技城新区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转化观察小组,专门负责国内共梳理100余条大院大所、“双一流”高校的科技创新前沿动态梳理和追踪,“几乎每个领域都有人长期观察、对接,只要时机合适,我们就能把对方引入到绵阳来创业。”
其次,聚焦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及产业化基地,绵阳科技城组建了涵盖多个部门的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小组及创新基金,负责中试、转化阶段的资金、用地、厂房等要素保障。其中,对于重点科技成果进行专人专班跟踪服务,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程护航。
锂硫电池应用样品。
那么,成科国重为绵阳科技城新区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产业新赛道的顶尖人才队伍。
雷天宇介绍,课题组转变成创业团队后,先后带来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在内的30余名业内顶尖专家组,“里面包括了国家青年人才7名、四川省高层次人才12名。”而顶尖团队的到来,也让原本在动力电池领域处于空白状态的绵阳科技城新区迎来了了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绵阳中心、四川省先进锂金属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入驻,成为业界公认的国内顶尖的锂金属电池研发、中试和生产平台。
其次是产业的新赛道上的逆袭希望。
从去年9月开始试产至今,成科国重已经获得省内工业级无人机企业的千万级订单。
同时,在电子消费品领域的产品已经进入试验阶段,“一旦通过实验,年产值过亿不是梦。”雷天宇透露,目前,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等场景下应用的动力电池领域研发已经全面开启,“我们有信心拿下更多的订单,在绵阳科技城新区形成全新的产业链。”
编辑:梁庆
校对:朱秋敏 李祺
责编:赖永强
审核:王怀
来源:川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