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龙年话龙丨东坡诗词寻“龙”记,你最爱哪一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9 19: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卯兔追冬去,辰龙报春来

2月4日立春之后

我们便迎来了甲辰龙年

关于龙的知识你知道多少?

从长着犄角的古拙“夔龙”

到代表的力量和浪漫的飞龙

再到终极进化后的“九似”黄龙……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龙的形象不断完善

龙的精神代代传承

龙逐渐演变为一种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在苏轼的诗词中

多次出现“龙”的踪迹

今天分享九首和龙有关的东坡诗词

祝愿大家生龙活虎,龙马精神!

↓↓↓

-1-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金陵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王胜之的祝福,展示了苏轼对自然和人文之美的敏锐观察,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变迁的深切感受。

首句“千古龙蟠并虎踞”形象地描绘了金陵城的壮丽景象,长龙蟠屈,虎踞在一起,意味着这个地方历史悠久、地势险要。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为背景,通过细腻而凄美的描写,传递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惋惜和祝福之情,以及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

-2-

此诗作于嘉祐五年(1060)正月,三苏父子从眉山乘船出发,自江陵登岸陆行到汴京途中。

《汉晋春秋》:“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南雍州记》:“隆中有诸葛故宅。”《荆州记》:“宅西有山临水,孔明尝登之,鼓琴,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蜀地记》:“三顾草庐,即此宅也。有井深四丈,迄今垒砌如初。”上述文献提到的景点,而今依然存在。

前四句写“游故里”。中四句写隆中犹有卧龙遗貌。末四句感叹诸葛亮在此,山水为之秀丽;诸葛亮去后,似乎渊潭亦为之迁移,徒有其表了。

-3-

此诗作于熙宁年间,此时傅尧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调离京城,在许州做官。

诗先写诗人与傅尧俞都有退居田园的愿望,然后写傅尧俞有先见之明,早就在清澈的济水旁建好了房屋栽下了小树,如今傅家先前栽种的幼树已蔚然成荫、美丽如画,邻居们知道傅尧俞爱竹也对傅家居所的幼竹爱护有加。

诗篇意在颂扬,却一路隐笔,诗中虽然没有正面赞美傅尧俞,但从诗人对傅尧俞提前卜居的叙述中、对其居所环境幽雅的描绘中,从邻里对他的态度中,可想见其人富有远见、清雅脱俗、品格高洁,可推知对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4-


仙游潭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周至县,它是一个宽约两丈的水潭,水域颜色为黑色,历史上因其神秘的故事而被称为五龙潭。据传,这个潭每年都会有人投放金龙,因此也被称为金龙潭。仙游潭两岸皆悬崖绝壁,中间架有一根横木,做为以通两岸的捷径。治平元年(1064),苏轼在凤翔府签判任上,与章惇到此游玩,章惇绝壁题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第一、二联描绘了仙游潭两岸绝壁险峻,潭水深不可测,水面山寺倒影随着波光摇曳的奇景,充满奇幻之感。第三联用《晋书》中温峤、《传奇》中周邯两个带有神话传说色彩的典故,进一步烘托出仙游潭的仙幻。结尾发问:临着如此潭水,谁可以在这孤石上静心危坐,进入禅定。

全诗虚实结合、巧用典故、想象奇特,展现了仙游潭神奇美妙的景色,充满奇幻之感。

-5-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十二月,苏轼时在杭州做通判。钱道人名钱逸,他无意仕途,喜爱闲云野鹤般的生活,隐居在惠山,擅长写诗,号惠山山人。

诗人足迹踏遍了江南南岸之山,来到惠山后被这里的景色迷住,更加流连忘返。他去拜访隐居惠山的钱道人,二人用苏轼特地携带的珍贵的小龙团茶,汲取闻名天下的第二泉泉水,烹煮品尝,又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来到惠山峰顶,遥望太湖,欣赏美丽的风景,流露出对无锡山水的喜爱之情。

结尾用典,以钱道人比喻孙登,阮籍比喻自己,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6-

治平元年(1064),苏辙在京侍父,作《木山引水二首》寄给在凤翔做签判的苏轼,苏轼作《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相和,此为其中一首。

诗首二句写描绘千年古木躺卧湍急的江水中,经历了不知多少年“浪卷沙翻”,没有了枝梢,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接着描绘古木在秋天的洗礼下,仍然生长着苔藓、“流润应江潮”,展现了古木的坚韧顽强;古木上水流下滴,让人觉得似乎是蛟龙喷吐;古木的一处断裂,人们议论纷纷,仿佛是雷电烧出的焦糊,展现古木的神奇。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古木的思考,亦是对子由的劝慰:才大难用,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羡慕那些得势的小人。

-7-

此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是写给钱塘秀才王复的。王复在乡间行医,悬壶济世,受到百姓爱戴,他家的庭院中有两棵高大的百年古桧,此诗即由此而发。苏轼《种德亭并叙》云:“处士王复,家于钱塘,为人多技能,而医尤精,期于活人而已,不志于利。筑室候潮门外,治园圃,作亭榭,以与贤士大夫游,惟恐不及,然终无所求。人徒知其接花艺果之勤,而不知其所种者德也。”

诗歌描写了两棵桧树相对挺立,凛然不可侵犯,令人敬畏。它们不仅树干笔直直入云霄,更为奇特的是,它们的根也直入地下,到九泉之处也毫不弯曲,这样的情景恐怕只有地下的蛰龙才知道了。诗人以桧喻人,赞美威武不屈、刚正不阿的优良品德,颂扬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

诗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被沈括指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如此!”指控他“大逆不道”,这首诗也成为促成“乌台诗案”关键的一根导火索。

-8-

熙宁年间,苏轼遭新党诬陷,后通判杭州。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苏轼,一到杭州就寄情山水,与友朋欢饮赋诗,希望借此聊以忘忧。熙宁六年(1073)正月,苏轼前往富阳、新城,游风水洞,杭州节度推官李佖得知苏轼到来专程到此等候。此诗为苏轼和李佖诗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风水洞神秘、神奇的景象,呈现出一个超脱尘世的境界。结尾感慨“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暗指现实中新法施行世事日益艰难,小人横行多务谗言诽谤,苏轼与时不合又不能脱身,希望跟随冯夷、列御寇摆脱尘世的纷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和不满,想要弃官归隐之情。

-9-

此诗写于熙宁六年(1073)八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

诗歌前六句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玲珑山壮丽神奇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首句写玲珑山两峰迤旎、盘屈而上、高耸入云,犹如两条苍龙。接着,诗人描绘了山间的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赋予了这幅画卷更为神秘的色彩。随后,诗人写到了三休亭和九折岩,形容它们各有特色,都是值得去游览的地方。最后,诗人告诫世人:人的寿命有限,应当珍惜时光,不要将有限的人生浪费在追逐世间的功名利禄上,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蟠并虎踞

应抱宝眠

春来相与护

细细鳞生乱石

泫然疑有蛟

世间惟有蛰

……

苏东坡诗词中的“龙”

你最爱哪一句呢?


来源丨袁丁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莉

制图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