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年以来,全国最出圈的词当数“文旅”,自“尔滨”爆火之后,各地文旅部门纷纷拿出“看家本领”花式揽客,不少地区文旅局局长甚至亲自下场,跳舞、喊麦、cosplay……全国网友直呼文旅“杀疯了”。
热闹过后余留的则是冷静思考。如何把昙花一现的流量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留量”?全国文旅宣传如何避免“同质化”?
作为今年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浓园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侨联常委杨丽认为,全国各地文旅的繁荣发展不能只依靠文旅局局长“冲在前头”,当地所有的文化工作者都是“排头兵”,只有协同一起发力,才能持续长久地对外讲好属于本地的文化故事。
杨丽
“文旅局局长亲自上阵宣传本地文旅,乍一看会让人眼前一亮,但是随着各地效仿此法,不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杨丽认为,文旅局局长展示在地文旅的同时,应当为“服务型政府”实际践行,在政策的研究、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对外宣传平台的建设上发出更大力量,为“留量”实现和基础消费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从实际出发,紧扣地域性文化的特点,借助多元社会平台力量,从而将文旅流量有效转化成资源优势。”
她举例,四川不只有大熊猫、火锅、三星堆,还有公园绿道、体育风貌、书香底蕴、文博鉴赏等各种充满“幸福感”的文化名片。“不光要宣传文旅,还应当通过社会力量进一步凸显我们市民的幸福生活指数,这才是独一无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文化输出。”
拥有近30年文旅、文艺行业从业经验,同时作为四川省文创联盟理事长,杨丽曾多次前往粤港澳大湾区考察调研。她直言,灿烂的巴蜀文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是四川对外文化交流的金字招牌,各地同四川做文创联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高。
她认为,四川应当加强和全国各省、世界各国在资源融合、项目规划、品牌运营方面的联动效应,“我建议,从政府的政策引导支持方面,鼓励四川文化企业以多元化的方式出海合作,同时,对内,应当让新文艺群体聚落、民营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机构与政府文旅平台形成发展共同体,破解单兵作战式的发展困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封面新闻记者 杨芮雯
编辑 : 刘琳
来源:封面新闻
|